心理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中,将电极深深植入小白鼠大脑的某个区域,通过电击来刺激这个区域,小白鼠并没有逃跑以躲避电击,小白鼠不但不跑,反而主动迎接电击,很享受这种被电的感觉。并且,当发现小白鼠发现一旦按压杠杆就会受到电击后,它会一直不停地按压杠杆,直至抽搐而死。让小白鼠至死方休的就是——产生与大脑前额皮质的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大脑神经传导递质,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快乐因子,然而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并非如此,多巴胺奖赏通路的本质是奖赏,而不是快乐。奖赏是什么?奖赏就是你做了一次后,你会想做第二次。并且更多研究发现,多巴胺的效用产生于期待奖赏,而不是获得奖赏。多巴胺≈ want,所带来的是渴望和幻想。
在给猴子糖水的实验中,多巴胺细胞的放电活动,在猴子获得糖水奖励时显著增加。接下来,研究人员 使用经典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在给猴子糖水前1秒钟播放一个声音来提示猴子。在猴子习惯了这一关联后,他一听到提示音就会期待糖水。而多巴胺细胞的活动变成了在听到提示音后增强,因为这一提示预测未来的奖励。注意,在实际获得糖水时,多巴胺活动不再增强,因为糖水奖励已经被预测到了。
比如,当我们很多时候手捧手机乐此不疲的时候,通常只是在不停的点开“下一条”,这就是多巴胺的奖励机制在告诉你,“下一条会很爽”,当你费劲吧啦强迫自己放下手机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内疚又焦虑,我们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快乐。
在我们的大脑奖励机制中,除了多巴胺还有,内啡肽,脑啡肽,内源性大麻素等。后者给人们带来的是获得后的满足感,而多巴胺给人带来的则是获得前的饥渴感。但是多巴胺与内啡肽等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来得容易,动物其实都很懒,往往很难抵抗这种期待下一个的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因此上它的副作用就来了——“成瘾”,比如赌博,赌博的成瘾机制就在于让人误以为“下一把我一定能赢钱”,然而并不,从长期来看,赌博的目的就是让赌徒输得精光。
体会一下,当我们一遍遍地刷微博、知乎、抖音、快手的过程中,我们真的很开心吗?我们只是被兴奋着的奖励系统奴役驱使而已。那种对快感的追求是一种“渴”,在沙漠中不断翻寻水分,反而越来越渴。
而内啡肽,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内啡肽类似于是成就感,让人内心愉悦宁静。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罗杰.吉尔曼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居然就是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因此内啡肽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加深记忆。 腓肽还能够调整不良情绪,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内腓肽的激发下,人能顺利入梦,消除失眠症,并使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让免疫系统实力得以强化。 内腓肽还可以让我们可以抵抗哀伤,创造力勃发,提高工作效率等等; 让我们充满爱心和光明感,积极向上,愿意和周围的人交流勾通。
然而内啡肽来得并不容易,通常是付出一定努力之后才能够获得的,比如我们在做完了一天该做的事情之后,此时的我们,内心充实,平静,对自己认可,对未来充满信心;再比如运动之后,当然这种运动是需要一定强度的,当人们克服了极点到来之前的疲惫感,一旦达到极点,内啡肽分泌增加,精神感到振奋,身体充满活力,接下来的运动也变得轻松起来;再比如寒窗12年的学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抽取血样,内啡肽的含量一定超标;辛苦了一年的农夫,看到硕果累累的果树丰收在望的景象,内啡肽一定汹涌澎湃。内啡肽的产生是体力和精神双重努力的结果。
不旦跑步、爬山、打太极拳等运动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冥想、静坐、瑜珈等修行也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有些人干脆把这些“修行者”叫做内啡肽体验者。在这种锻炼方式中,内在的欣快感是他们的“高峰体验”。
多巴胺和内啡肽的不同影响还在于,在上瘾行为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耐受性阈值的提高。所以吸毒的人需要持续提高剂量,才能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感受;与之相反,禁欲反而能让人快乐,其根本原理是耐受性阈值的降低,比如禁食一天,味觉变得更灵敏,吃到嘴里的食物味道可被放大。修行、持戒的部分意义是减少大脑中过多的多巴胺受体,以减少被大脑奖赏机制的控制而做出身不由己的上瘾行为。许多人觉得修行者是自讨苦吃,不理解耐受性阈值降低的意义。
多巴胺是瞬间的心动,内啡肽才是长久的愉悦。真正的幸福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