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到,焦大毕竟不是屈原,他写不出《离骚》来,他所能做的只有是“往祠堂里哭太爷去”,因此,他看到的只是“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他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而且敢于斥责权贵,这是需要勇气和忠诚的,鲁迅先生才将其比作贾府的“屈原”,那么,是谁真正看到宁国府的丑恶嘴脸呢?看到了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这个人便是贾惜春,在贾府面临颓势时,秦可卿、王熙凤、贾探春等都做了一番努力,想让家族能够中兴起来,可是,她们都没有成功,此时的贾惜春在做什么呢?她没有如她的姐姐、嫂子一样去努力挽救,而是坐在青灯古佛旁,诵佛念经。
那么,她真的是想出家修行吗?笔者认为,真的不一定,惜春喜欢佛学不假,但如果说要出家,恐怕还没有到这个地步,设想一下,如果贾家没有败落,她会出家吗?应该不会,因此,贾家的败落才是促使她出家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可能有意见,作为贾氏家族的一份子,那贾惜春为什么不学她的姐姐和嫂子,积极变革,争取挽救这个落败的家族呢?因为只有她明白,贾氏家族的败落是无法改变的,她看到了贾氏家族最终的败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的个人对于包括贾氏家族在内的四大家族的挽救措施,都是螳臂当车,因此,不用挽救,挽救也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徒劳而已,“忽喇喇似大厦倾”,这样的大悲剧是不可扭转的。
不得不说,贾惜春对整个家族大悲剧的认识,比秦可卿、王熙凤、贾探春等人要深刻得多,她就没指望去挽救,因为,她认识到本身已不可挽救,这其实也正是贾惜春的清醒境界高于秦可卿、王熙凤、贾探春等人的原因。
那么,贾惜春该怎么办?她应该已经看到了贾家未来的落败,她没有像贾迎春那么坐以待毙,也没有像贾探春那么锐意进取,她选择了逃避和自保,首先,她断绝了和宁国府的关系,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她借入画的事情,向她的大嫂子——宁国府的“当家奶奶”尤氏表了态。
很多人可能觉得惜春有点无理取闹了,其实,惜春是有道理的,宁国府里的各种淫乱行为,贾珍与秦可卿,贾珍贾蓉与尤二姐尤三姐等,这都是惜春所不耻的,《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曾经写道:“尤氏道:‘可知你真是个心冷嘴冷的人。’惜春道:‘怎么我不冷!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你们带累坏了?’”可见,惜春所表现出的无情和冷漠,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正如惜春所言:“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这一回的回目第二句是“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脂批也言道:“惜春年幼,偏有老成练达之操。”这些都是肯定的口吻。
在与宁国府断绝关系后,在荣国府被抄之前,惜春选择了出家为尼,以求自保,免受牵连,“出家”就是“出世”,于是,小小年纪的惜春开始了“缁衣乞食”的生活,去追寻她的“大光明”(惜春有诗云: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在保住性命的同时,她也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
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曾说道,惜春是观他人之苦痛而获解脱,“唯非常之人为能”,“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惜春之解脱是“超自然的”“宗教的”“平和的”。
因此可以说,惜春是《红楼梦》里悟性极高的人,她的出家源自自我的了悟,她不甘愿活在浮躁和虚枉的痛苦中,是一种自我的顿悟,惜春出家早于宝玉,真于妙玉,这对于一个不经风雨、年纪尚轻的贵族小姐,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