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鲁迅——谨以此文纪念先生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
我对鲁迅先生,是发自肺腑的尊敬,甚至尊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并不是因为学生时代受课本的影响,也不是因为老师的教育,更不是因为官方媒体对鲁迅先生的推崇和排序,而是因为,鲁迅先生的一篇篇文章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危亡的担忧,对“善”发自内心的同情,对“恶”犀利无情的鞭挞。鲁迅,因为他的文章,如一座丰碑,始终高大伟岸地屹立在我的心中。以致于有一年去浙江绍兴,我专程拜访先生故居,参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还在题有“中国的脊梁”的先生巨幅画像前拍照留念。
完整地读先生的第一篇文章,是初一语文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十多年过去,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还有美女蛇的传说,冬天雪地捕鸟的方法,小伙伴们上课时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做各种“游戏”的情景……我敢说,当时如果没有老师教这篇文章,这朵先生“夕拾”的“朝花”会给我留下永远美好的印象。可惜,在那个时代,语文老师非要生吞活剥地硬说什么“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用百草园幸福美好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做对比,有力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少年儿童身心的束缚。”那时年龄尚小的我,总感觉哪个地方不对,可又说不出来。现在想想,三味书屋的那段生活,在先生笔下,何尝不是一朵绚烂可爱值得回味的“朝花”啊!
后来读先生的作品越来越多,《朝花夕拾》里的其它朵朵“朝花”,让我读到了一个温情、理性的鲁迅;《野草》里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让我读到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我读到一个对敌冷峻如铁、对己温情如牛的鲁迅;《呐喊》、《彷徨》里的篇篇小说,让我读到一个担忧国运,心系苍生的鲁迅;而十六本杂文集篇篇如投枪、匕首一般的文章,让我读到一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鲁迅!面对那些丑恶、残暴、不公、谬论,他把手中的笔变成投枪,变成匕首,加以无情地披露,毫不顾忌个人的安危;而面对亲人、朋友、百姓、国家,他则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甘愿做一头孺子牛,他的爱憎分明,他的忧国意识,他的大无畏精神,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天空。
今晚也是秋夜,夜色如水,透过窗口,并不能看到先生笔下的那两株枣树。但那两株枣树自在语文课本里碰到后就一直矗立于我的心中。而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或者人海茫茫的乡村,我怎么也寻找不到像那两株枣树一样英勇无畏的树木。台灯的周围没有小飞虫,没有它们的身影,我多少还是感到有点孤寂的。手执先生书卷,我的目光就像一尾小鱼,在里面忘我地游走,有时激昂,有时愤慨,有时伤感,有时感动。
夜色越来越沉。我正襟危坐在书桌前,继续我的夜读。我知道,现如今,有些人不待见先生。因为,当年先生笔下的那些“资本家的乏走狗”、“假洋鬼子”、“驼背五少爷”纷纷“复活”了,他们看到先生的文章还霸占着中学语文课本,如鲠在喉,如芒在背,急于除之而后快。于是,“文笔艰涩难懂”、“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等各种借口纷至沓来,先生的文章一篇篇从中学语文课本里消失不见。紧接着,“兄弟反目”、“弃发妻娶学生”等等各种屎盆子扣向先生,企图从人格上诋毁鲁迅的伟大,继而堂而皇之地彻底打倒鲁迅再踏上一只脚。但,历史不容磨灭,伟人终究高洁,先生,始终是那个伟大的鲁迅先生!
窗外,短暂的喧闹之后,又重新恢复平静。我继续走近鲁迅,与他的文字亲近,与他的正义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