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已经过去了,可是本着一直以来对刘若英的好感最后还是看了“后来的我们”。
其实电影上映前前后后的风波,经历了口碑的两极颠覆。从宣传最开始大家对刘若英一贯文青形象的喜爱,以及五月天同名歌的追捧是刷了一番好感的。甚至连奶茶从出道开始就被传的轰轰烈烈的和陈升的绯闻都被又翻出来说了好一通。后来的刷票风波,和电影上映后以众文青为首的严肃批评,可以说让这部电影自带的光环瞬间破灭。
与其说这是一部俗套而矫情的爱情片,不知是奶茶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我倒是觉得这是一部藏在爱情的背景下的社会题材电影。很多人说小镇青年的北漂故事早已俗套,可作为一个曾经的留学生,如今又留在了异乡的人来说,总觉得这样的故事其实不一定要是生硬的直指北漂,而是说给所有的异乡人听的。
初来乍到的踌躇满志,却也只能苦于独自打拼,一定会有委屈有怀疑的时候,但也一定还有着年轻人为了一个不甚清晰的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奋力。林见清在电脑城的笨拙和方小晓的市侩,好像一个before & after的对比,是成长也是妥协。过年过节家人从老家打来的电话,口中的家长里短,有让人想要逃回家的温暖,也有俗气的小富即安。电影里并没有仔细交代见清其他几个同学在放弃创业之后的发展,更像是奶茶刻意而为之的温柔,不去评判别人的人生选择,可友情的角度来看,估计也会是另一个“后来的我们”的故事。
渐渐在一个城市扎下脚跟,开始把异乡当家乡,有了自己的人生路上的伴侣和小小的社交圈子。可成功何其不易,尤其是现在社会上不断鼓吹的大学生创业,人生从来就不公平,多少的成功离不开努力却也断然离不开运气。而在积蓄力量的过程中,谁知道会不会有未来呢。 有很多时候,说多了会吵架会分离,闭口不谈却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照不宣下更消极的应对方法呢。对未来的不知何求,也求之不得,在这样的状态下彼此的爱和相互陪伴是真的,但彼此之间的相互消耗也是真的。也许他们不知所谓的争吵也只是实在无力应对生活的残酷和疲惫,甚至是生存所迫。
多少年后的偶遇是理想化的,生活里哪有那么多偶然,从此相忘于江湖怕才是真的。正是因为这一段“后来”,这个故事成了一个终于完整的爱情故事。林见清的事业成功娶妻生子,成了这个社会对一个人生赢家的标准定义。方小晓没有交代的后来,虽然依旧洒脱却总让人感觉她过得并不好。故事到这里其实就结束了,两个人回味一下往昔,然后好好的告个别,从此人生就是两个人各自的人生了,这个故事再也没有了我们。
但之所以说这故事里始终带着非常强烈的时代烙印,就是在这个结局。好像整部电影方小晓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林见清的成长,给了他事业成功的动力,而她自己只是在爱情里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然后继续傻呵呵地生活下去。但就好像那段在冰面上文艺又尴尬的对白里提到的,就算那时候的他们没有分开,也许现在他们也早就已经离婚了,这整段故事里从来就没有过“我们”而只是两个碰巧一起走了一段人生路的小青年。林见清是漂在北京的大学毕业生,方小晓是漂在北京的小小打工妹,从很多角度看他们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一个目标清晰技能过硬只是苦于机遇未到,一个只知道要成功却连幸福要靠自己还是靠男人都搞不清楚。他们的爱情是单纯的互相吸引,也是异地他乡的互相取暖,最终他们还是要回到各自的圈子里去,操心不一样的操心,开心不一样的开心。
故事是矫情,拍摄是带着很刻意的文艺,但这就是我们认识的奶茶啊。
作为一个留学生,我在这样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和周围朋友的过去,却不懂为什么在拥有着那么多北漂海漂的中国大家只觉得故事俗套刻意。这样的后来不正是我们无数次哭着唱“后来”的后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