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陆仙人登上巴黎时装周,还和自己的偶像杨紫琼聊天合影。
当年,身高178的陆仙人,做男模稍有点矮。他另辟蹊径,光着脚,用垃圾袋、树叶、废弃物改造成时装扮起了女模。
有人看不起他,说他哗众取宠是来搞笑的;有人说他博人眼球,是为了蹭流量、蹭热度,也有人说他的超模梦是痴心妄想。
面对群嘲,陆仙人没有被这些言论左右,陷入自我批判,而是接纳自己,取悦自己,坚定地为自己的梦想和快乐负责,一路从乡野走向国际。
而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评判,瞬间就跌入情绪的谷底。
当生活不顺、工作瓶颈、没有食欲、睡眠质量差时,我们很容易情绪上头,要么消极对抗,要么陷入抑郁。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主人公蛤蟆,本来热情奔放、追求时尚,还是朋友们的开心果。可最近,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大家都在针对自己,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
他就像掉进一个深渊,感觉没有伙伴、没有依靠,只有无边的黑暗,无力自拔。
蛤蟆的朋友鼹鼠、河鼠和老獾看出来,蛤蟆抑郁了。他们带蛤蟆来到苍鹭小镇,寻找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帮助。经过十次对话,蛤蟆的内心逐渐敞开,也终于找回了曾经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是这样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它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讲出各种心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对策,是一本疗愈自我的奇书。
01拥抱负面情绪,拒绝自我批判
在朋友鼹鼠眼中,从前的蛤蟆光鲜亮丽,充满活力。现在却像变了一个人,邋遢、颓废,任由自家的庄园荒芜破败,也不理不睬。
蛤蟆确实不开心,他最近焦虑、失眠、情绪低落,动不动就像个孩子一样大哭起来。他厌恶这样的自己,希望能尽快“长大成人”。
在苍鹭的开导下,蛤蟆讲起了自己的悲惨经历。年轻时他干过不少蠢事儿,抢马、偷车、坐牢、越狱,还扮成洗衣妇一路逃亡。
可蛤蟆没想到,当他历经磨难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庄园被黄鼠狼霸占了。朋友河鼠、老獾非但没有安慰他,还对他冷言冷语。而老獾那盛气凌人的模样,让他不由想起了自己严厉的父亲。
小时候,父亲动不动就责骂蛤蟆,他心里害怕、却又忍不住讨好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久而久之,蛤蟆养成了取悦别人的习惯,即使内心不痛快,也不敢表达出来。可压抑的情绪就像正在充气的气球,随时可能爆炸。
这让我想起从前的一位男同事,他经常一边干活一边摔东西,这种行为让大家很不解。后来才知道,他为了讨好领导,不敢表达自己,没有勇气拒绝领导的不合理要求;他也不好意思将工作分摊给旁人,怕别人觉得他无能,只好独自加班到很晚。于是,他一边嫌弃自己的软弱,一边被身体的疲惫压得透不过气来,常常忍不住发脾气。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如果男同事主动表达寻求援助,而不是自我批判,就不会陷入负面情绪,明明努力工作了还弄得自己不开心。
情绪是内心感受的表达,无论是蛤蟆先生还是男同事,他们表现出来的“孩子气”行为,折射出了他们真实的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就来自于自我批判,或者是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然而,行为本身不分好坏,它可以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看清自己。与其责怪自己,不如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就从放过自己,接纳自我,停止自我批判开始。
02很多负面情绪,源于你活在别人眼里
在苍鹭的开导下,蛤蟆不再逃避负面情绪,而是通过情绪,感受内心真实的需要。他发现,自己一直活在父亲的控制和高要求下。
从小到大,蛤蟆读什么学校、选哪个专业、做什么工作------都是父亲拍板决定的。
不仅如此,一旦蛤蟆犯了错,害怕地掉眼泪,父亲只会要求他马上停止哭泣,并严厉地对他说:“和你说了多少遍,不准这么做!回你的房间去。没有想好怎么道歉,不准下楼!”
父亲的严厉、专横让蛤蟆愤怒,却又无力反抗。蛤蟆内心千疮百孔,表面却装得云淡风轻。他看不到真实的自己,完全活在了别人的期待里。
所以,当别人对蛤蟆生气时,蛤蟆就会不自在,一心想着怎么讨好别人。
苍鹭告诉蛤蟆,面对强势的父母,很多孩子不得不选择顺从和依赖。长久的顺从行为,会导致孩子把依赖当作正常的生活方式。渐渐的,孩子不仅依赖父母的判断,也非常在乎周围人的评价,唯独看不见自己的想法。
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内心也会产生自主的想法,在顺从他人与听从自我之间,很多人左右摇摆、矛盾彷徨。当愤怒和委屈逐渐累积,最终会变成负面情绪爆发,伤人伤己。
其实,对于外界的声音,我们不仅需要理性判断,更需要一点钝感力。因为钝感力,可以帮助我们屏蔽外界的恶意评价,让自己免受伤害。
女演员陶欣然由于出演《甄嬛传》中的“安陵容”一角,而被很多网友大骂“腹黑”。朋友担心她情绪受到影响,但她毫不在意,她说,“那是角色又不是我,我只要做真实的自己就好,没必要浪费精力在一些对自己无用的东西上。”
陶欣然活得直白,活得轻松。她看清了自己,演戏时全情投入,出戏后认真生活。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负面情绪,如果你一直活在了别人的眼中,只会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方向。看到自己,相信自己,并尽力做好,就已足够。
03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要有说“不”的勇气
蛤蟆希望苍鹭帮助他,尽快摆脱痛苦的负面情绪。但苍鹭告诉蛤蟆,除了他自己,没人能真正帮到他,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启了学习和自救模式。
当脑海中再次响起父亲的声音,他不再恐惧和逃避,而是说服自己勇敢面对。当老獾摆出家长派头对蛤蟆指手画脚,蛤蟆也不再妥协,果断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
蛤蟆也开始检视自己,觉察自己的情绪,也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了。他卖掉了蛤蟆庄园,勇敢地和过去告别,重启了自己热爱的演绎事业,还准备成立自己的新公司。
现在的蛤蟆,满血复活,学会了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蛤蟆说,无论好坏,这就是自己的人生,他不是伟大的圣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他就是他自己。
当我们有了做自己的勇气,一切人际关系也就变得轻松了。别人喜不喜欢你,那是他的课题,与我们无关。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生活。
最近和好友聊天,她说自己做了一件对父母特别“冷血”的事。
一直以来,她的父母都是特别霸道、挑剔的人,前段时间在她家住了几个月,还是各种挑毛病。“切菜的方式不对”,“拿扫帚的位置不对”,“洗衣机浪费水”等等等等。
父母的挑剔,令全家人都相处得不愉快。朋友忍无可忍,只好下了“逐客令”。朋友说,“不是不爱他们,但有时候保持距离才能保持美感。”
成长就像一场战斗。一个人只有打破依赖关系、掌控自己的生活,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只有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对别人的裹挟说“不”,才能大大方方做自己。
写在最后
王小波说,“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太多人想要设置别人的生活,也有太多人对别人的设置逆来顺受。
而长久的逆来顺受压在心底无法排解,负面情绪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
从事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罗伯特·戴博德,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太过在意他人的眼光,就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在负面情绪里迷失了自己。
这本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追捧。一位网友说,“读完这本书,蛤蟆还是蛤蟆,不会变成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但是可以选择做最成熟的自己。”
当我们不再挑剔或者抱怨别人,真正看到自己的内心需求,我们会拥有更多选择,和改变自己的力量。
与其取悦他人,不如取悦自己。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当一个人愿意探索,主动让自己成长,生活也绝不会亏待他。
(作者:青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