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忽然从各类媒体中铺天盖地般地涌来。
笔者刚看到这个消息也是心中一惊,似乎少年时那一腔热血从胸中猛然吐出,眼前浮现出年少时在电视面前追着武侠剧的光阴,诸影交叠,恍然大悟,一代人的大师终于离我们而去了!
在这里,请允许我一并表达我对金庸先生的敬意!
金庸先生笔墨中关于“仗剑走天涯”、“沧海一声笑”的情节早已经是脍炙人口;
谁不知道那一个“燕云十八骑,奔腾如虎风烟举”、在雁门关上令群雄黯然失色的萧峰?
谁不知道那一个终其一生守卫襄阳,“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靖?
谁不知道那个在断肠崖边独臂夕阳,为爱守候的神雕侠杨过~~
这些故事脉络留给我们的印记都太熟悉了,今天我们姑且不谈这些,我们来说一说别的,在金庸小说中关于“税收”的那一些故事!
“永不加赋”
在《鹿鼎记》中,小皇帝康熙让韦小宝到五台山迎回老皇帝顺治,韦小宝找到顺治后,此时的顺治已经剃度出家,不愿意回去皇宫里,只是让韦小宝转告一事。
顺治和尚道:“你跟他说,要天下太平,‘永不加赋’四字,务须牢牢紧记。他能做到这四字,便是对我好,我便心中欢喜。”
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的韦小宝不明白这四字是什么意思,转述给康熙之后,就问道:“永不加赋是什么东西?”
康熙道:“赋就是赋税。明朝那些皇帝穷奢极欲,用兵打仗,钱不够用了,就下旨命老百姓多缴赋税。明朝的官员又贪污得厉害,皇帝要加赋一千万两,大小官儿至少要多刮二千万两。百姓本来穷得很了,朝廷今年加赋,明年加税,百姓哪有饭吃?田里收成的谷子麦子,都让做官的拿了去,老百姓眼看全家要饿死,只好起来造反。这叫官逼民反。”
韦小宝点头道:“我明白了,原来明朝百姓造反,倒是皇帝,做官的不好。”
康熙道:“可不是吗?明朝崇祯年间,普天下百姓都没饭吃,所以东也反、西也反。杀平了河南的,陕西的又反;镇压了山西的,山东的又反了。这些穷人东流西窜,也不过是为活命。明朝亡在这些穷人手里,他们汉人说是流寇作乱。其实什么乱民流寇,都是给朝廷逼出来的。”
当时康熙年纪虽少,看问题却看得十分透彻,百姓造反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百姓本身,而是由于官府的治理,如果朝廷能够做到体恤民情,哪个百姓不愿意安安乐乐的生活,谁愿意冒着砍头的危险去做一个“反贼”。
在金庸先生笔下,年纪轻轻的康熙皇帝俨然已经有了一代明君的风范。看一下真实的历史,康熙在减免税收上确是树绩颇多。
根据统计,在其亲政的55年里,康熙皇帝免天下钱粮3次,漕运2次,遇上庆典、巡幸、用兵、天灾这些事,都酌情减免钱粮;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颁布了业户捐免7分,佃户捐免3分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颁旨以康熙五十年丁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加赋。
康熙皇帝的一系类减税措施大大刺激的经济的增长,此后,清朝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这为后面一百余年的“康乾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轻徭薄赋”
“轻徭薄赋”的思想在金庸先生的作品多处可见,再举一例子。
金庸先生的《碧血剑》写于1956年,全书通过讲述明朝大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学成绝艺后下山游历,经历千锤百炼后成就一个英雄人物,最终退隐海外的故事,这部书讲述的虽是江湖中人之事,但却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品借一普通人的视角描述了当时天下三股力量:“满清虎视眈眈于关东;李自成的起义大军纵横驰骋,不可抵挡;大明江山已经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可能被吞没。”
三个势力统治者接连出现于书中,通过比较,读者已经隐隐感到这三股力量的走势,将何去何从似乎已经由上天注定。书中有一节是这么写的:
袁承志心中愤怒,轻轻又揭开了两张琉璃瓦,看准了殿中落脚之处,却听到皇太极道:“南朝所以流寇四起,说来说去,也只一个道理,就是老百姓没饭吃。咱们得了南朝江山,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让天下百姓人人有饭吃…”
袁承志心中一凛:“此话对极!”
范文程等颂扬了几句。皇太极道:“要老百必得上天眷顾。以臣愚见,要天下百姓都有饭吃,第一须得轻徭薄赋,决不如崇祯那样,不断的加饷搜刮。”皇太极连连点头,说到:“咱们进关之后,须得定下规矩,世世代代,不得加赋,只要库中有余,就得下旨免百姓钱粮。”范文程道:“皇上如此存心,实是万民之福,臣得以投效明主,为皇上粉身碎骨,也所……也所甘愿。”说到后来,语音竟然呜咽了。
通过这段对话,金庸先生以主角袁承志的感受表达了对皇太极的敬意,并在书中转述了明显的政治倾向,如果是由皇太极做皇帝,将比闯王、崇祯等更有可能让百姓们吃上一顿饱饭。
明朝末年三股势力争霸中原,崇祯皇帝加“辽饷”“剿饷”等杂税,百姓民不聊生,人人寄望于“闯王来了不纳粮”。
好不容易等到闯王来了,百姓们只看到那闯王攻占北京后的军纪败坏,“均田免赋”等口号只是落于空想,单纯的农民起义并不能带领百姓过上好的日子,这时,意识到“轻徭薄赋”的清朝渐渐获得民心。
主角袁承志目睹于此,心中矛盾,闯王的局限注定他的失败,明朝崇祯帝已经是趋于没落,最有希望的却是满人“非我族类”,国破山河在,一身绝世武功,在朝代更替、时移世易的洪流前就如蚍蜉撼树,蝼蚁推车,一点用处也没有。
“减免盐税”
接着来说一下《天龙八部》中“税收”的故事。
段誉是《天龙八部》中运气最好的一个主角,出身贵族,博学多才,英俊潇洒,连番奇遇,无缘无故地获得绝世武功,虽然颇有曲折,但最终抱得美人归。他没有驰骋天下的雄心,但终极宿命使然,成为了大理国的国君。
奇怪的是,就这样一位迂腐的书呆子,竟然成为了一个大理国的好皇帝,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听从伯父的建议,开通道路,广征车船,大举从四川输入岩盐,又从大理西北探得两处盐井,每年产盐颇丰,通国百姓食盐无税,供应充足,余盐运到吐蕃,换取牛羊奶油。全国百姓大悦,都说段誉是个为民造福的好皇帝。
小说作品中的税收故事其实还不止于此,金庸先生除了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以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报业从业者、企业家、社论家、历史学者,他写了许多观点独到的社评,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可读性,他在小说作品中所表达的“轻徭薄赋”理念代表的正是一代大师对税收与民生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