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国字脸,微霜的两鬓,高大的身躯在岁月的重担下“弯”了腰,淳朴认真是他的代言词,老周名叫周青山,是采油十一厂方山作业区保障队队长,虽已年过半百,但依旧奋战在生产第一线。
老周的一天是从思考中开始,在思考中结束。十年前他在想第二天井区晨会要安排什么工作,五年前他在想明天罐车路线怎么,今天他在想什么?
晨光微熹,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楼道里的宁静。“师傅,老样子。”老周一脚在门里、一脚在门外,对食堂师傅说道。接过馒头和鸡蛋的他,迅速跃入车内,轰鸣的发动机响声带着第一缕阳光扬长而去。
“老周,你还是老样子啊”?“今天的事情重要,都习惯了”。在与司机对话间,配属车已经驶过群山。老周看着天边的火烧云,像极了自己当井区长的第一天,当时作业区还叫庆西采油二区,镇86井区只是几个铁皮房,每天的产量连100吨都不到。老周现在还清楚的记得被任命的当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盘算着第二天晨会要安排什么工作、跑井的人够不够、之前说的党支部生活会还不清楚是什么流程……老周摇摇头,十年都过去了,他咬了一口馒头,在颠簸的土路上把回忆吞进肚里。
“老周,你看咱们的方案合适不” ?“老周,那边的水泥基础不行啊,你给想想办法” 。“老周,咱们的焊工还没来,这会着急要连接啊” 。生产保障队,任何与新井投产、站库新投、施工改造都离不开老周的“支持”,在新投现场,老周是大家的“百科全书”,有任何问题、困难,问老周准没错。
午饭从一桶半热半凉的方便面开始,生产任务重、新井数量多、井场距离远,老周拧开保温杯,将已经不再滚烫的热水倒入方便面桶内,猛烈的阳光照的人睁不开眼,寻一处背阴处,将手头翻过来当坐垫,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就着泡面和山内的虫鸣。
“老周,你一个队长,怎么总是跟咱们一起” ?“对啊,你都算领导了,还和我们吃方便面” 。“胡说什么,就这个山窝窝,让你来,怕到中午都到不了,吃饭吃饭” 。老周低着头,三下五除二就吃完碗里的面,站起来眺望远方的群山。
黄土高原的山总是很相似,冬天是土坡,夏天是绿塬,自己当调长那几年就是和这些黄土塬、黄土峁过不去,细细算来已经是6、7年前的事,自己不再是“周区”而是“周调”,生产上的大小事宜都要先过调控中心主任这一“关”。当时的生产运行,罐车是“主力军”,拉油装油保路是家常便饭,车辆运行规划,怎样在节点前将原油按量按质运输到位这些事都是老周时常思考的工作,整个油区的井场路线图早已烂熟于心;但提起雨季,依旧让老周隐隐后怕,当时没有集输系统,下雨就意味着保路,站在泥泞的山路上,人肩扛手提硬是把原油“送”出来,只有雨不停,人就不能停,连续十来天不合眼、不休息也是家常便饭。
几束手电光在井场上闪烁着,像天上的星星,也像心中的希望。夜幕沉沉,老周还没回,“往这边打点光,对对对,不要动” 。“老周,你要不先回去,我们来收尾” 。“就两三下的事情,你的光再来点” 。井场上,老周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从小周、周区、周调到老周,他一直保持着踏实认真的习惯。在方山作业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周成为生产保障队队长,站库投产、新井投产是他的拿手绝活,有人曾经戏称方山的油水井几乎都是老周一手“带出来”。
寒来暑往、昼伏夜出,岁月在老周的肩膀、双鬓书写时光的印记。十年风雨、十年成长,老周的一天是方山人最平凡的一天,有人在抢险、有人在巡线、有人在新投、有人在加药……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点滴奉献终成今日方山作业区成功突破原油日产1800吨,成为长庆油田第一大作业区。
老周的一天,有你、有我,也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