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一旦养成一个习惯,想要改掉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虽然有研究说21天可以培养一个习惯,但是好的习惯,需要的可不仅仅是21天,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做,比如善良、感恩、宽容、谦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什么,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学习。
人生来就是善良或者邪恶吗?
人生来就会感恩或者抱怨吗?
人生来就会活泼或者文静吗?
人,虽有本性,可是在懵懂无知时受到的影响,可能会让他的性格、心态、脾气等许多内在因素在后来成长过程种发生极大的变化。就好像不是所有的狐狸都会骗人,也不是所有的兔子都不咬人。
有人会因幼年悲惨的遭遇变成一个仇视社会的人,因为社会让他悲惨,但也有人会变成一个善良的人,让更多的人不再悲惨;
有人会因单亲家庭而恐惧婚姻,怕自己的孩子以后像自己一样,也有人会更加珍惜家庭,为了以后孩子可以不像自己那样。
这是两种极端,一种极致的黑,一种极致的白,他们的区别,有可能在哪里?
或许正是应了那句:养不教,父之过。
这里父,并不能单单理解为父亲,而是更偏向于家庭教育,也就是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性格、行为、语言等等,如果孩子没有教育好,整个家庭都是有责任的。
“养不教,父之过”和“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有什么关系呢?
假如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思想和观念是:父母对你好为你做家务、买东西,都是应该的、必须的。孩子接受到的就是这样的讯息,当他们把这些当成习惯,变成自然了,我们却又要求他懂得感恩和理解,你觉得孩子能做到吗?
不是他不会,而是他没有从家庭学习到这种思想和理念,他怎么做得到呢?
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教育孩子唯利是图,而是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生活的时候将孩子当作一个个体,也将这些人性思维和理念传递给他们,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大多是知识层面的东西,在家庭学到更多是类似“家风”“家训”的东西。
所以,下次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可以先问问自己:我有没有正确的示范给孩子这些我想让他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如果没有,可以先改变自己,孩子自然因你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