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圈子的独特存在感
在亚文化圈子中,那种独特的存在感相当强烈。
常有人认为,沉迷于亚文化的人难以适应常规社会,也不易被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然而,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觉得能融入正常生活的人同样可追求亚文化,这种追求或许只是一种小资爱好;而掌控或追随主流价值观的人,对亚文化的涉猎可能只是业余消遣。
“亚逼”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印象复杂。有人唯恐他人不知自己是亚逼,自豪于边缘身份,呈自我放逐又自负的姿态;而有人则害怕被贴标签,认为只是周末偶尔涉猎,并非真正沉溺其中。
简单说,这涉及亚文化的生产者、参与者和消费者的差异。关键在于,更偏向“亚”还是“逼”。
不过,这种分类已是老生常谈,通常只在聚会尾声被提及。
如今,亚文化无固定模式,如当下流行说法,它更像一个“小众赛道”。在此,难以界定对错,也难以明确判断何为“亚”,何为不“亚”。当达到某种状态而别人未达,标准在哪?界限模糊。且因分类复杂和衍生风格混乱,现在每人都能在独特领域实现“亚”,但凡不理解的,用“亚”即可理解,即便荒谬,一旦冠以“亚”名,似带上超越常规审美和传统教条色彩。
不管是天生、塑造还是被标签泛化的亚逼,据观察,时间久都会产生一种“偷感”,包含多个层面:
其一,一些亚逼总有亏欠感,似欠主流生活对自己的接纳,欠世俗价值对自己的包容,欠从家庭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同,仿佛欠所有正常人一个解释:不好意思,我竟变成这样。
其二,一些亚逼行为中透露出刻意自我证明,欲证明自己选择有意义,不逊主流,通过自身方式能获更多快乐、快感和自由,根本不在乎他人看法。
所以,他们以奇特姿态存于大众中,内心既怕失去亚逼标签,又充满兴奋。
还有,一些亚逼常笼罩抗拒审视的消极气质,不希望被关注,喜欢自己方式,故意为之,无需关注。
但定要注意其抗拒。
故而,亏欠感、刻意自我证明与消极抗拒,很难不产生“偷感”。
这种偷感几乎无视何种亚逼,只要亚了,亚久了,就会自然形成。
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偷感”。
在大多人更关心融入标准形象的氛围中,这种“偷感”中仍保留不少活力。
现在对大众口味说不想这样已有点难,一直说更难。
因小众要么成大众,要么消亡,今天是亚逼,明天又会变成什么?愿意不断质疑自己是什么,不易。
这,即上述所提,曾称反抗,不久前称反对,中等强度词是“个性”,现叫“偷”。
但偷就偷吧,没关系。
在积极意义不断被压缩的词汇描述下,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坚持不能被贬低或抹去,即便定义为“偷”。
且说实话,有时不偷还真不行。
今天天气很好,适合出去偷一下。
今天天气不好,所以更要偷一下。
今天天气一般,那就随便偷一下。
但不要停。
如果条件允许,希望一直偷下去。
一定要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