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调方面:
雨(yu)ü 难以掌控其发音,在使用“i——ü”带音法领读时的确获得了一些成效,但仅限于单字,置于词语或句子中发音仍然很糟糕。
j q x 这三个舌面音与u un 相拼
z c s zh ch sh 这三对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s sh 对于样本一的韩国学生相对容易,而z zh c ch是难点)
调值目前只有一个样本,该样本误认为阳平与去声在听辨上一致,最容易区分的是上声,其次是阴平。
词语、短语、句子中声调失控(不仅是初学者,上升到HSK四级水平者依旧问题严重)
“叫”与“是”的区别
初学者对“很”结构句的把握
汉语句法结构与英语或者本国语的区别
汉字书写(包含笔顺教育)对于韩国等原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教学难度,因为他们曾经已经通过自己国家的义务教育习得了书写汉字的技能,但问题在于:
第一,由于母国皆为拼音文字,如何引导他们认识汉字这样的表义文字,汉字的基础知识需要介入;
第二个问题是,何时介入汉字的学习最好,让他们抛弃拼音,或者在刚进入汉语学习时强调拼音仅作为读记的工具的功能,不能作为与汉字同一等级的“文字”进行处理。
第三个问题是,汉字该怎么练写,或者说汉字对于某些有特殊语言需求与目的的人群来说,汉字是否值得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对于很多来报班的外籍人士而言,他们自身认为90%的时间只需要能正常听辨或日常交际无碍即可,很多人忽视汉字的学习,认为汉字是语言的副产品,只要能口头输出语言即可。而在实际生活中,汉字因其表义的特殊性,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尤其对于西方的汉语学习者而言,不经过系统的汉字学习,便无法认识任何汉字,而究汉字在公共场合的运用是方方面面,如影随形的,那么不系统学习汉字带来的最终的影响也是恶劣的,即严重影响了其日常交际,与其语言学习的初衷反倒是背道而驰了。所以即使是前来上课时明确要求只练听说的,我还是希望能抽出一些时间,系统地梳理一下汉字的有关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学生对于汉字学习的费解与冷漠。并通过教师的努力,尽量让汉字变得不那么抽象,不那么难于理解。(文字学功底)
初级阶段语法点不多,却都是很关键的,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学好学扎实,那么会出现伴随终身的“洋腔洋调”的句子,最简单的比如“我忙”、“我累”、“我学习中文在学校”等典型外国式中文。
每一周抽出一节课的复习,并让学生自己完成对于生词的归纳(比如按词汇的类别make a list),然后老师下一堂课检查。鼓励学生在做归纳的时候,汉字与拼音一起写,方便记忆。(这一点在后来发现很重要,因为没有和样本一的学生说需要写汉字,结果样本一只写了拼音,这对于日后学生的学习是没有任何裨益的)
前些天学生生病了,休息了一天又隔了一个周末。在周一他重新来上课的时候,他一直要求我做review。因为是四节课,我跟他说,我们先进行新课的学习,然后再做一个关于第五课到第九课的review。在这里,提到了关于新课与旧课的关系,如何巩固,如何复习,复习所占的课时比例又该是多少?就目前来说,我的策略是:每四节课进行一次复习,而每次复习时长为50分钟。课堂的复习形式以教师引导出教学重点为主,讲本课的重点句式列出,而词汇的归纳则教给学生自己课后完成,要求其按照一定的规则(比如相似主题归类)列出新单词的清单。而在下一节课开始前,由教师检查其笔记,查漏补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复习的环节,而非完全教师主动,且也有一定的心理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