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八年全国城市的知识青年极积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年我才18岁。
我们於1968年9月25日,从抚顺坐火车来到了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在唐家火车站下了火车,郑家大队早以安排马车在车站等候,四个小队队长親自带四辆最好的马车来接我们,同学们每个人一套被褥和一个木箱,我们将十几套被褥和十几个木箱都装上了马车,然后我们十二个同学也坐上了马车,队长喊道同学们做稳了,然后车老板长鞭一甩就出发了。从小到大没有坐过马车的我们都非常的高兴,看到广阔的望不到边的大平原,虽然是秋季,但平原上还有大片的黄色花朵仍在开放,大片的红色高粱,长着黑色胡须的玉米,头上长刺的小麦,还有黄色低着头的谷子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同学们都非常兴奋,这时不知是谁轻轻的唱起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曲”。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
高兴之余又领唱起了青松岭插曲。
长鞭一甩叭叭的响,
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
劈开重重雾,
穿过那道道梁,
要问大车哪里去?
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随着欢快的歌声,有一个知青从怀中掏出了一个红围巾,在空中摆动着,可这个举动吓惊了辕马,马车开始狂奔起来,车上的行李及木箱,和知青们都纷纷的滚落到地下,马车狂奔了100多米,幸亏有经验的车老板死死地抓住了缰绳才控制住了马车。知青们纷纷从地上爬起来,女同学吓得哭了起来,还好没有受伤的,将行李和木箱从新装上马车,同学们经历了一次有惊无险的,有生以来等一次从马车上摔下来的经历,男知青一笑而过。队长牵着马车走在前面以免再发生事故。马车就这样重新开始上路走过20多里地,马车缓缓的驶进了郑家大队第二生产小队,有了路上的事故队长很感抱歉内疚,总是在给我们道歉。然后给我们分配了住处,我们一共12个人,嗯男青年六个人,女青年六个人,队长按每三四个人分配到一个老乡家。一共分配到了四个老乡家,这都是经生产队反复研究决定的,要求这四家经济状况,村民的政治觉悟,以及房屋条件……。都是在村中比较好的。
分配完住处后,生产队长郑连海在小队部就是(牛马圈里)开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会,很多社员都来参加了,社员们要看看城市来的青年们都是什么样的?到农村来能劳动吗?能够吃得了农村的苦吗?这是一件自古以来没有过的很新奇的事儿。郑连海队长的讲话很精炼短暂他说,我代表郑家二队全体社员,欢迎你们的到来,希望知青们听毛主席的话,听党的话,服从生产队的安排,同社员们团结在一起当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郑连海队长接着说,我给你们讲一讲,我们生产队的自然状况。我们这是一个自然村,有45户人家共计225口人,82个男劳力,45个女劳力,老年65个人,小孩子33人。有1785亩地村北有600多亩,村南有1000多亩地,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玉米,高粱,麦子,谷子和棉花。其它就是大豆,小豆,大蒜,小葱等等吧。我们生产队90%的土地都是盐碱地,粮食产量很低,百姓们过得很苦粮食不够吃啊!希望知青和我们社员团结一起,共同克服困难争当一名合格的农民。
当天晚上生产队为我们准备了,不要忘记阶级苦忆苦思甜饭,每个知青发给二个用高粱糠和苦野菜做成的高粱糠苦野菜团子又苦又涩,很难吃下去,知青们有的只吃几口,有的只吃一口就再也吃不了,由于白天的事故,队长感到很内疚,就喊来做饭的妇女重新给知青每人加一碗白面条,还多次向我们道歉。我们真的没有忘本,现在还记在心里那种又苦又涩的人生味道。
我们看到了既陌生又好奇的环境,老乡的房子是平顶土坯房,人们说话的语调和我们也不一样。我们三四个人一组,分配到了各个老乡家同他们一起吃住。我们四个人住在村东头郑连支家。他那年还没有娶媳妇,五官长的很端正,个子近1.8米身体长得很匀称,话语很少倒很像农村的敎书匠。他上有父母和二个哥哥一个姐姐,每次他的姐姐来到他们家探忘母亲时,穿着鞋子就上坑坐在用苇子编的炕席上,在这个地区,土地大都是白沙土结合为主鞋子底下不会脏,所以他们都穿着鞋子上坑。他姐姐和她母亲每人一个长约半米烟杆的铜烟锅一起抽烟,那是冬季她们娘俩分坐两侧中间有一个火盆,一边烤着火一边抽烟,每吸几口烟就会从牙缝里挤出一口唾液,这一口唾液可以射出两米多远,这真是一种特异功夫啊,我看着很惊讶真历害。她们抽的烟都是当地的特殊品种,适合盐碱地的青烟品种,曾经有人在本地试种过黄烟都以失败告终,在这种盐碱地种不活黄烟,只适合青烟种稙它特别喜欢盐碱地,这种烟有一种青香味,可这种青烟的烟种子当地人叫烟花子,确奇臭无比就像穿胶鞋出汗后那种味道有过之……。我们在房东家里每天吃的都是高粱米粥和咸菜,每天三顿饭因为这是秋季农活很累,我们年纪小消化的快每天都感到饥饿难耐。
在老乡家住近半年多的时间,公社拔下来了知青建房款,生产队准备好了建房木料,第二年的春季开始给知青建房,计划盖五间干打垒土房,男知青都参加了劳动主要是出力气的活和泥,在当地的土里面都是含有盐碱的,土里面加一些野草和麦杆以增强土墙的拉伸度不会倒塌。用铁叉子来垛墙每垛完一米高就要停下,如果一次做的太高湿土墙不能承受压力会倒塌的,待墙体半干后第二天继续干。房顶的土要求含盐碱量高的地块才能用,因为这样的盐碱土粘合度很高有一些防水功能。去洼地里找含盐碱高的地块只要离地面20厘米的盐碱土,用车拉回来和好后扔到房顶,分三层每抹完一层用十几个人踩实,第二层同第一层同样,第三层抹完人工踩实后,还要抹光抹平一层这样才算完工。不久以后新房落成了知青们都非常的高兴,这样就不用住在老乡家了。老乡感到很为难的是每天的饭菜不好按排,好吃的又没有,自家吃的饭菜又感到对不住知青,知青们也感到不方便不自由。半年多的伙食费及粮食由生产队给予补齐。房子落成了东面二间男知青住,西面二间女知青住,中间一间是厨房。在辽西房子都会有南门和北门,这样前后种地和人员往来都很方便。
在60年代未,我们国家缺少优良种子和化肥而且又是盐碱地,每亩只有200多斤的产量。第二年春天种地时,大约在半米距离种上一棵玉米,当时我知青年纪还小,不懂农业知识,有的同学就问老农为什么这么远种一棵玉米,老农说这叫稀巴扔稀巴扔一颗打半升,既然距离远会高产,那地南头种一颗,地北头种一颗,中间种一颗这样距离更远了,不就会产量更高吗?把老乡们逗得哈哈大笑。每棵玉米距离远一些就会产量高,这是乡亲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没有优良的种子没有化肥哪有高产呢?
当时农民和知青每人每年只有320斤的口粮,可是每年有365天那。按每人每天一斤粮食计算,还有45天没有粮食吃。那时知青们只有16一17一18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都吃不饱,到了开饭时大家抢饭吃,想吃点疏菜来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可是沒有这种条件啊,盐碱地种不活疏菜。老乡们每天都吃不饱饭勒着裤腰带去种地,一年到头吃不到一回肉。人们馋的真的不行了身体也受不了,生产队的母猪由于营养不良生的小猪死掉一半,有的农民从猪圈里拣回小死猪,带毛的就扔到马舍的灶坑里,焼的半生就拿出来吃掉而且还带着内脏,人们苦到了什么样会做出这样的事,看到这样的场景感到多么的心酸,心痛,人们被熬成了这个样子。
生产队长看到人们这个样子很难过又可怜人们,他心里受到良心和心酸的折磨,他考虑了几天时间后,想给社员改善一次生活,可又沒有什么好办法,他想杀一头猪可是沒有肥猪,只有一头母猪那是繁育小猪的根儿可不能杀。有一天他在生产队看到十几条不能拉车的驴,眼前一亮就杀一个驴吧,可那是违法的如果被查到可就麻烦了,可脑海里浮出人们对肉的可望,他想人们吃到了肉谁还会说出去呢?就这样他喊来一个十三岁的(半拉子)毛秃子,就是成年人一半的劳动力。小名叫毛秃子,对他说你敢打死这头小驴吗?我敢,毛秃子高声喊,那好,如果你一镐把打死这头驴我们就吃驴肉,如果打不死就扣掉你的工分。这是个13岁的孩子,虽然年记小可是长的很大很壮实很有力气,他不知道什么叫怕也不知道后果如何,拿起镐把对准驴头砸了下去,可怜的这头驴应声倒下死去。队长命令扒皮下锅炖上,队长告诉大家都不要说出去会被批判的,在那个年代牲畜是不准随意杀的,杀牲畜要上报并得到批准后才可以杀掉。可是驴肉刚刚炖上倒霉的事就来了,有人把杀驴的事儿悄悄的告密了,大队民兵连长代领五个民兵,坐着拖拉机立刻就来到了二队把我们队长抓走了,民兵连长临走时警告社员不准吃肉要上交大队。然后在队长的脖子上挂上牌子,写上乱杀牲畜罪用拖拉机拉走了,四个生产小队轮翻游街示众。人们一看到队长被抓走了,付队潘奎才说,不要管他那一套,赶快抓紧时间烧火炖肉,由于人多肉少就在大铁锅里加了很多淀粉很多水,这样锅里的肉就很稠显得很多够分了,二个多个小时驴肉炖熟后,首先给队长多捡了几块驴肉留了一碗并藏了起来,然后大家你一碗,我一碗用最快的速度把驴肉吃完了。等到下午大队民兵连长带小队长游街回来时肉已被吃完,气的民兵连长直翻白眼沒有办法只好溜溜的走了。这时队长喊到你们难道没有给我留驴肉吗?我的驴肉在哪儿……。
为了改善社员们的生活,解决吃不到大米的问题,队长去盘锦聘请来了水稻技术员,在水田边打了一口深水井,以便灌溉水田,三月份开垦了一亩水稻种植实验田,通过选种育苗五月份开始整地灌水,用生产队唯一体质好的小黑牛来耙地,小黑牛每耙到地头时,就会有一块棉花油饼的奖励,(就是棉花籽榨油后,剩下的棉花籽饼。)六月初按着技术员的要求水稻开始插秧,为了保证水稻的正常用水,在水井边安装了一台大型水泵,插秧后每天像伺候婴儿一样精心管理着这一亩水田,秧苗长的不好,就全部死掉了,白白扔掉了几千块钱。在60年代我们国家水稻种子还不能适应盐碱地和盐碱水,因为从井下抽上来的水都是盐碱水。
在这种环境下,老乡们只好勒紧裤带。在冬季农闲时为了节省粮食,只好吃两顿饭而且是稀饭,把节省下来的粮食放在农活累时吃三顿饭。
生产队集体化是按公分计算收入的(10分制),第二生产队最好的年头一个公分就值三分钱。分值的高和低,要看生产队的总产值,也就是粮食的产量多少以及总的收入。挣工分是大家来评的,评上十分你每天可以挣到三毛钱,我们知青是挣不到十分的,因为我们刚刚来农村农活不如老乡们只能评到6一8分。不好的年头一个工分就值两分钱,或者是一分钱,还有倒挂的你的口粮要借钱来买,从春天到秋天一年的口粮钱都挣不出来。
还有很多贫困家廷粮食不够吃人饿的走路直打晃,家里没有一件家具,坑上只能用高粱杆的皮编织的坑席,这种坑席不耐用不到一年就会破损坏掉,条件好一点的家廷会用芦苇编织的坑席,这种坑度很耐用可用三年,因为这两种坑席价格相差很多。困难家庭都是劳力少孩子多买不起的。他们穿的衣服和家里的被褥都是补了又补,我去过潘振江车老板儿的家,那是我18岁从未见过的贪穷,他家里五个孩子只有一条被子沒有褥子就睡在高梁坑席上,坑席上烂得东一片西一片沒有个坐处,孩子们穿的都是破烂衣裤,屋里沒有一件家具,真是穷的家徒四壁。
知青的生活也是很苦的,因为年纪小没有生活经验,烧柴沒有计划不会节约用柴禾提前用光了,作饭时沒柴禾怎么办?只好到到野外地里用耙子搂一些小毛草,可是这种毛毛草是不耐燃烧的,很大一堆很快就被烧光了,可是锅里的高粱米只有二分熟,可是饿的不行啊,从锅里舀出的高粱米饭盛到碗里时哗哗的响,根本就沒有熟,可是饿的历害沒有办法那也得吃啊!什么菜都沒有只好用盐水拌饭吃,很多同学得了胃肠病。
尤其是在冬季没有柴禾烧炕,我们只好穿着棉裤,棉衣,棉帽子,在冰凉的炕上睡觉。当时窗户是没有玻璃的,都是用纸糊的,半夜起来上厕所太冷了,因为厕所都在外面,没有办法只好把窗户纸捅一个窟窿就尿出去了。第二天女知青看到男知青窗户下有冰流子,就问男知青你们窗户下为什么会有冰流子啊?男知青们只是哈哈笑。后来很长时间她们才明白是什么原因,害羞的再也不问了。
到了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面下小雨,我们只有在大梁底下站一排躲雨。因为那是碱土房每次下雨过后,都要重新抹一遍,然后人工用脚踩实,可是我们年纪小不懂这些事,整个房子都漏了被褥都被雨淋湿了,晚上只好铺盖这淋湿的被褥,那种感觉实在是不好受,这些往事好似发生在昨天就在眼前真是苦极了。
68年69年,我们知青仍然还有文革的影子,开饭前都要站在毛主席象前,背诵毛主席语录,可是时间长了就自然沒了这个过程。农村也仍然有浓浓的文革的影子,各大队定期批斗地富反坏右,郑家大队有6个人二小队有二个,富农成份王洪兴,地主成份郑显仲,69年12月的一天晩大队民兵连长带队,将全大队地富反坏右拉出来共计6个人,在四个生产队进行轮流批判,轮流到二队时己是晚上10点钟了,大多数社员都不发言,只有少数激进分子和有私心的人在胡说八道,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有什么罪行呢?吹毛求疵找茬批判他们,给他们脖子挂上牌子写上某某人是右派,某某人是地主,某某人是不老实的富农……。让他们一直弯腰站到深夜才能放他们回家。有一次在批判会上竟动手打了二队的王洪兴,他是富农成份因为他的性格比较倔强,每次他都不承认有错误,这样他每次在批斗会上挂的牌子最重吃亏儿也最多。由于没完没了的折磨王洪兴承受不过采取了割颈自杀的手段,被他儿子王汉标及时发现送到了医院抢救了三天,全愈后回到家里养伤那年王洪兴55岁,可是这次自杀事件对他的批判更加严重了次数也增加了。激进的人说这是对抗组织,对抗无产阶级专政,对他实行了更严格的看管专政,每天干生产队最重最累的体力活儿而且不准休息。而地主成的郑显仲70岁又瘦又小,在批叛会上很老实平时不得罪人,见人先笑后说话,给他的工作比较轻去各家各户掏侧所。由知青高云监督配合可是高云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70岁的老人,在零下20多度拿那么沉的铁镐,去很难刨开的冻成冰块的大便,高云从郑显仲手中抢过铁镐刨起冻成冰块的大便,这可把郑显仲吓坏了他说小高,这可不行啊,如果有人看见了你会受牵连的,高云说我们不让别人看见就好了,好家伙,高云由监督者变成了同情者。十年后郑显仲80岁时见到高云仍然感动万分,感谢高云当年对他的关照。
后来随着时间和政策的改变,没有了对地富反坏右的批判,后来又取消了为成份论,阶级斗争和阶级的存在。在那个事非不分阶级斗争的年代,搞乱了人们的正常思维。人们虽然世代生活在一个村子,各种族性之间的予盾和私人之间的矛盾都反映到批判地富反坏右身上,而且有很多有着亲属关系的家族,可怜人们的私心啊,有少数人借这个机会报私仇,想起了前几年他没有借给我一升米,前几年他占了我半根垅地……。批判斗争起来同村同族毫不留情面,真是叫人看到了人世间一些人丑恶灵魂的一面,真是一幕悲剧啊。
二队的郑连友是一个困难户,家里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本人腿部有残疾不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在家里做一些小的纺织工作有一点微薄的收入,靠这一点收入勉强维持全家的生活。由于常年吃没有营养的高粱米,很多人得了胃肠病,郑连友的胃肠病因没有钱,长期得不到治疗一拖再拖,突然有一天“郑连友”脾脏大出血生命垂危,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知青和老乡们用最快时间,将郑连友送往常兴公社医院抢救。由于郑连友出血过多需要输血,在抢救过程中,十几名知青踊跃报名参加献血活动,刘洪魁和另一名知青配上血型后为患者输血800cc。有的知青血型不能批配,不能为患者献血而感到很遗憾。生产队为每个献血的知青发放10斤鸡蛋。休息7天仍然按上工发给公分,受到了大队,公社多次表彰。
在辽西农村春夏秋冬四季对每一个知青都是一生的磨炼。
春天
春季到了我们和老乡开始将村里的粪用马车或牛车拉到地里,在送粪的过程中经常看到野兔四处乱跑,大家围成一个大园圈来捉野兔,可是每次大的都很难捉到,有时会捉到小野兔带回家,但小野兔不吃人工给的饲料最后都会饿死。由于沒有天敌的制约,在平原地区野兔的繁殖速度很快,经常有猎手在冬季狩猎野兔改善生活。
同时也开始了每年例行的率粪,趟地,起垄,播种。而率粪的活儿不但累,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技巧,每一根垄都要率的很均匀才行,因为我们的粪很少要节约用才行,每天农活干下来就是二个字“太累”。趟地,起垄,都是用马犁地来完成的,而播种是用人工完成的。播种20多天后进入铲第一遍地,然后开始陆续铲第二遍地第三遍地。而生产队南面的100多亩谷子地的谷子苗,远处观看时绿油油的一片,谷苗长的招人喜爱,可是当你走近时,才发现草和谷子苗混长在一起,不及时苋苗就会影响谷子的生长,当然秋天也会减产了。草和苗长在一起用锄头是铲不了的,只可蹲在地上用手来一颗一颗的苋苗的方法,去除多余的弱苗和杂草。这可难坏了男人蹲不住啊,每个人一根垄,女人以经苋苗到了地头,可男人还沒有苋苗到一半,胯骨疼,腰疼男人们都难以承受这种痛苦的折磨真是太疼了。女知青子娟子主动帮助组长奎利剩下未苋完的半根垄,他虽然是生产组长,可是在苋苗这个活上他跟不上。知青刘洪魁苋苗不到一半时就坐在了地上再也干不动了,女知青刘华看到刘洪奎痛苦的样子主动帮助他。
在辽西平原铲地用的锄头又大又宽用磨石象磨刀一样磨的快快的才好用,因为在地里不会有石子,都是盐碱沙土地。铲地的时候男人们就会显示出优势,女人就落在了后面,而这时刘洪奎就会主动帮助刘华。本村青年奎利不论那种农活都会帮助娟子。因为他们是在一个生产小组,而且奎利又是生产小组长有正当理由帮助每个人包括娟子,在他的眼里她是那么漂亮,细细的腰,匀称的四肢,身体的曲线是那样的完美,两个长长的辫子一个在高高胸前,一个在身后,走起路时飘来飘去是那么的可爱,黑黑的眼睛长长的眼睫毛,突起的胸脯……。每当他看到这些,心都在砰砰的跳,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他在心里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娶到这样的媳妇,该有多好啊!可是当他想到她是城市的姑娘时,就会想到她怎能看上我这贫穷的农村的小伙子而感到很自卑。每天收工回家不想吃饭,满脑子都是娟子那美丽的影子在眼前晃动,晚上躺在炕上他的心像水烧开了一样在沸腾,又像一把火在心中燃烧感到烦躁不安久久不能入睡,天天夜夜都在苦思冥想,怎样才能让她爱上我?虽然农村生活清苦他略显得清瘦一些,可是他一米七五的个子,健壮的身体匀称的身材,有着二八分的头发,梳的又光又亮,双眼皮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有着匀称的脸庞,在二队也是最帅的小伙子。这些都是姑娘们喜欢的,他是那个时代的美男子。
铲地这样的农活女青年感到太累了腰疼的历害啊!在春天铲地的季节里,由于我们没有干过这样的农活,每个人手上都打满了血泡,用纱布包上疼痛的晚上睡不着觉,但是第二天每个知青都在坚持参加劳动,经过一个春季的磨练手上长起了老茧干起农活手也不疼了。经过几年的磨练农活样样都拿的起来放得下,成了不逊老农的成熟的新型青年农民,受到小队,大队,以及公社的每户小喇叭多次表彰,成了当时公社的先进青年榜样,号召全公社知青向郑家二小队知青学习,发扬吃苦精神,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农民。
夏天
夏季掛锄后是农民旱田休息的月份,很好啊,人们可以脱去春季劳作的辛苦和疲劳,感受夏季悠闲的时光,勤劳的农户每天会为养的那几头猪割来青草喂猪,这样会节约一部分粮食。到年底卖掉会增加一部分收入已备过春节为孩子们添几件新衣穿。这时成片的绵花地也开出各种颜色的花,有白色,黄色,粉色。高粱也开出粉色的花,玉米也开出黄色的花,有的老乡家枣树也开始结出了青色的果子,真是一个美丽的鲜花盛开的季节,人们怀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去赶集买一些家里所需物品,去县城逛商场……。
奎利趁着农闲季节,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邀请娟子到家里来吃饭她能来吗?考虑了很长时间才下定决心,使他没有想到的是娟子很爽快的答应了邀请,这可忙坏了他们全家,高兴的奎利父母流下了眼泪。去“刘老师”家借了50元钱,奎利骑自行车去县城买来了鱼,猪肉,疏菜,还有自己家养的老母鸡杀掉一个这样就够一卓席了。一个城市的漂亮姑娘能到我们这个穷家真是沒有想到,家里虽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清苦一些,可是要干干净净的迎接城市的姑娘的到来。娟子到来的那天奎利父母为娟子做好了饭菜,就和奎利弟弟妹妹,找个理由都出去了,给他们俩创造了一个说话的机会,高兴的奎利一个劲儿的给娟子夹菜劝她多吃多吃,本想在饭桌上说说爱慕的话,可是年轻人的害羞使他难以开口,就这样吃完飯后奎利恋恋不舍的送走了娟子。她,其实啊,从心底里已经爱上了这个成实健壮性格温和帅气的小伙子,只是她没有表现出来。娟子走了以后,奎利很是后悔没有向她表白自己的心里话。几天之后,他又邀请娟子去赶集,他想这次不能错过机会说出想说的话。娟子同意了和他一起去赶集,他们要经过一段很长的高粱地块的一条去集市的近路,奎利见前后无人悄悄的大胆的抓住了娟子的手,她的手是那样柔软细腻光滑,奎利感到心好象在喉咙跳动,娟子害羞的低下头默默的跟着他走,他突然双手抱住娟子的双肩将她抱在怀里,娟子的头和上身紧紧靠在了他宽阔的燃烧着的胸膛上,两颗挚爱的心在激烈的跳动,奎利感到胸口像火烧一样,肌肉紧张收缩,四肢麻木,他的大脑在急速地旋转,难道我真的得到了他的爱吗?娟子也紧紧将头靠在他那滚烫的胸上,头昏昏沉沉的四肢无力,有一种未名其妙舒服和幸福感。就这样在他们抱在一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听到有脚步声他们都害羞的才依依不舍的分开,手牵着手来到集上,奎利给娟子买了一件粉红色的上衣又买了一个绿地儿黄花的围巾,他们简单的各吃了一碗面条,就踏上了回家的路,奎利牵着娟子的手大着胆子问娟子你嫁给我吧,娟子默默的点点头,奎利没有想到来的这么快,没有想到她会这么爽快的同意了。可是他突然眉头紧锁长长叹了一口气,娟子问他为什么叹气?我没有彩礼钱,你能嫁给我吗?娟子低着头说我不要彩礼钱,听到娟子说不要彩礼,他高兴的一下子紧紧的抱住娟子,连连大声喊到我有媳妇儿了,我有媳妇了,娟子说不要喊了,不要喊了,别人会听到的羞死人了。他们手牵着手走出青纱帐小路,看到路边五颜六色的花草,心情好极了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季节,也是他们爱情丰收的季节。回到村时看人们吃过晩饭有的坐在玉米地的边儿上,听一听玉米拔节的美妙清脆的声音,有的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有的讨论着今年的收成。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养足了精神,好来收割秋天的果实。
秋天
秋季是农民最繁忙最累的季节,收获的玉米和高粱除掉社员们的口粮和牲畜口粮,都要上交到粮库。而棉花则要上交到县棉麻烟公司,在60年代种植棉花是经济效益很高的农作物每斤可售1.2元,虽然效益好价格高,可是产量低每亩地只有120斤,又受到棉花管理的制约棉花病虫害很多,需要很多种农药来防治,每年都有因打农药中毒的事件发生。每年生产队将90%的棉花上交到县棉麻烟公司,留一小部分给社员做过冬防寒用棉花,棉花籽又是制造食用油的好原料,但这种油不可用多,它含有一种叫作棉酚的物资,对大脑有伤害用多后会反映头晕。交公粮是法定的要把最好的粮交到国家粮库,大队留一部分作为储备粮,最后到农民手里只剩下320斤了。年复一年从春到秋的劳累可还是吃不饱。可我们生产队生产的高粱米和黄豆都很有特色,它生长在盐碱土上,用百姓日常喝的盐碱水煮高粱米又香又糯,黄豆用当地的碱水做出来的豆腐,豆制品都有一种非常特殊的香味。虽然高粱米的营养很少,但我们还是要带一部分回去给父母们尝一尝,我们用家乡的水煮熟的高粱米很不适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很有道理。80年实行了责任制,包产到户,种子得到了改良,有了化肥高粱,玉米大幅度的增产农民终于得以吃饱饭了。手中有了余粮,可以卖掉一部分,换来了现金以补贴家用,虽然达不到小康但确实改变了贫穷的面貌。
我们大兴公社地处在辽宁西部平原地区,站在村外环顾四周放眼望去地与天是相连的,视野无限的开阔。但平原地区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可用烧火作饭取暖的柴禾,只好每年都要刨玉米杆儿的根儿作为每年的柴禾,要一颗一颗的刨出来,要刨几万棵出来,还要将玉米杆,高粱杆儿都要拉回来,而且要精打细算的用才能够烧一年,这是一年当中最累最重要的农活,这也正是人们最苦恼的事。
冬天
虽然说冬季是农民农闲的季节,但每个冬季也要零零散散的出工。今年队长想为村集体搞富业增加集体收入,改善村民生活修建一个鱼塘,因此召开了全村大会详细的阐述修建鱼塘的规划。得到了80%村民们同意,会后又与四个组长及村内有威望的老人研究制定了施工方案,几米深会出水?投放什么样的鱼苗?怎样管理?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但是资金问题落实不下来,那就先开工再说,首先在村东头开始了挖土方工程,计划用了三年冬季时间,挖成了50米x50米x3米见方的大鱼塘,组织了全村村民参加这项工程,每天中午由生产队供给一次午饭每人4个玉米面窝头一碗素绘汤。工程由四个组长代领并且制定出完成土方的任务量,第一组组长由郑彪任组长代领40人要求完成土方量500立方土,第二组组长由潘杰代领30人要求完成300立方土,第三组组长王汉生代领32人要求完成350立方土,第四组组长由李武得代领35人要求完成370立方土,各组带领村民苦干一个冬天就完成工程量80%,第二年冬季全部完成鱼塘的土方工程,可是沒有资金投放鱼苗最后只好放弃成了一个大水泡。,虽然“鱼塘”失败了可是每年深秋上冻前鱼塘干枯后,将“鱼塘”的淤泥挖出来拉到地里做肥料用。在那个没有化肥的年代,鱼塘淤泥也是很不错的肥料,还有生产队院内用猪粪和牛,马,驴的粪堆成的大粪堆。每年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出工刨开大粪堆儿,每一镐刨下去就是一个白点这是非常累的活儿,一个冬季才能刨完,开春时装车拉到地里分开距离,一堆儿一堆儿的卸下便于春天散开用粪。
60年代冬季平原的雪下的很大很多整个平原和村子都被大雪覆盖,从远处观看白茫茫的一片雪海,雪被风吹的象海水一样的波浪,只有当缕缕炊烟升起的时候,才能看见有一个村子在芒芒白色大雪中出现。晩霞天边有着几朵淡淡粉红色云彩,美丽的景象展现在你的眼前好似一副美丽的油画,仿佛进入到了一个美丽飘渺幻影的世界。村子里面的树木挂满了银白色的雪花,在夕阳照射下发出粉红色的光,是那样的耀眼真是美妙极了。再看看村外大地里茫茫的大雪使人心情格外爽朗宽扩空气是那样的清新,你不由得会深深地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
地理环境
郑家二队距离北面县级公路二里地,向东十里地是大兴公社所在地,向西八里地是常兴公社所在地,郑家二队与唐家火车站15里地,距离黑山县有50里。黑山县城只有一个十字街,南邻大虎山火车站10里地,西邻锦州市100里地,北邻北镇县150里地,东邻新民县80里地。
虽然农村的生活很清苦,但知青们还是热爱读书,刘洪奎从家里代来了苏联时期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在冬季农闲的时候大家互相传阅着读书,大家都在热烈讨论着,保尔柯察金在坚难困苦环境下的钢铁意志。我们都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受到了国家的良好教育,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的,同保尔柯察金相比农村的环境好得多,我们要克服农村的艰苦生活,有一个坚定的意志,做一个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很多知青都在讨论冬尼亚于保尔柯察金那火热的恋情。虽然他们的恋爱以悲剧告终,但我们并不抱怨冬尼亚背叛爱情,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他给了保尔柯察金精神上未大的安慰,使他对革命工作更加坚定了意志。我们十分热爱着这部书,他给了我们在农村苦累的生活,坚定走下去的力量。要像保尔那样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完成青年时期的人生锤炼,乐观的对待生活。
可爱的青年人有着朝气蓬勃的天性,每天会有天真无邪的快乐时光,用笛子和口琴声伴奏,唱起青年人之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不怕风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冻,
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屹立在山顶,
永远屹立在山顶 。
我们要走好毛主席给我们青年人锤炼的机会的路,我们的精神食粮就是毛泽东思想,要锤炼成为一个坚定的热爱生活的革命青年。这就是六十年代的青年人理想与世界观,他们有那么多吃苦耐劳的品质,有那么多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几十年后他们都成了国家的栋梁。
在这火热艰苦的农村劳动生活中,青年男女自然产生了爱慕的火花儿,刘洪奎1.74的个子,长着一个娃娃的笑脸是那样的招人喜爱,两排又白又齐的牙齿,双眼皮又黑又亮的眼睛,不白不黑的皮肤,他经常穿一个灰色的上衣,蓝色的裤子,草绿色的胶鞋,聪明又伶俐的头脑农活样样干的出色,是一个特别帅气的小伙子。在一次棉花打农药时轻微中毒被送进了公社卫生院,刘华也一同来到卫生院照顾他,通过一天的治疗就好转了,可是还要在医院观察治疗二天,洪奎常常呆呆的看着象林黛玉一样美丽的刘华,羞得她总是低着头不敢看他,用很低的声音说不要这样看着我,洪奎猛然抓住她的手用颤抖的声音说你真好看,刘华的心在急速跳动着,用最快的速度抽回了被他抓住的那只手,如果被护士看到了会被严历的批评的,刘华说你不能这样你还在养病,洪奎说我以完全好了今天晚上就出院。刘华说那可不行要听大夫的,在洪奎再三的请求第二天下午出院了。洪奎和刘华在回村的路上,相互挎着胳膊紧紧的相互靠着,突然刘华搂住了洪奎的脖子疯狂的亲吻着洪奎的脸,使洪奎大吃一惊没有想到一个女孩子会这样大胆,激动的他感到全身在燃烧,心脏跳动的快要从喉咙跑出来了,她刘华漂亮的脸蛋,非常齐的一口白牙和高高凸起丰满的身体,紧紧的贴在他的胸前,她它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脸,苗条的身材,漂亮的像一朵红玫瑰花一样。她穿着一件粉色的上衣,米色的裤子,常围一个红色的围巾,穿一双黑色开口布鞋。刘洪奎说你是天下最美丽的姑娘,他亲她额头吻她红红的脸蛋。她好像走进了飘移的云间,整个身体愉快的飘了起来,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猛然清醒过来可不要这样被人看到。是的洪奎狂跳的心也慢慢的平静了下来,然后他们手牵手回到村里。
他给农民郑连友输血的事儿,更大大感动了她,她觉得他是很值得尊重和爱慕的人,人的身体最宝贵的就是血液,他能将自己的血液贡献给需要的人,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呀,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爱慕的人,在他养身体的期间,她经常为他洗衣服,他们俩的相爱就这样慢慢的悄悄的开始了,那时他们的年龄才有20岁,他们的恋情应该说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情,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很害羞被别人看见他们手牵着手,只有回到城市时才会大胆的手牵着手,出现在公园,电影院,浑河边的绿阴下拥抱親吻。这种感情很难不在农村的长时间的劳作中体现出来,20岁少女害羞是她们的天性,所以他们经常约会在高粱,玉米青纱帐人少的小路上手牵着手散步。
60年代的青年相恋是那么的纯真,没有物质上的追求,也没有金钱上的束缚,有的是真挚的感情和挚着的爱,加上一点点天真的浪漫。他们用两棵火热而挚着的心相爱,这种青春的相爱,在他们心中永远不会磨灭,是值得珍惜又不能忘怀的年代。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那个年代青年最美好的怀念,有太多的酸甜苦辣和回忆不完的故事,还有那么多稚嫩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