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万松老人塔而闻名、有七百多年历史且现今仍然保存良好的砖塔胡同,是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居住的地方。
我家住在砖塔胡同78号,这是一个由东南和西北两座带拐弯的红色四层楼房组成的大“四合院”, 俗称“红大楼”。
红大楼是当时商业部和合作总社机关中高级干部的宿舍楼,始建于五十年代末期,是依照苏联专家提供的图纸模板建造而成,楼房的质量很好。在今天看来,内部结构已经很是过时,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京应该算相当不错的住房了。
那时候,这种坐落在胡同群里的机关宿舍大院楼房群在北京并不多。比如在和平里、三里河、二里沟、六铺炕等地区,机关宿舍分布比较密集,但这些地方,远离北京的胡同群,和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习俗有明显的距离上的差异。
同样北京还有很多部队大院,由于生活完全自成一体,和北京胡同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差距更大,有其独有、特色鲜明的大院文化。
而红大楼虽然也是机关干部集中的特色大院,但由于其深藏于胡同当中的特点,具有其别具一格的特色。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这些红大楼出来的二代,对北京老百姓的胡同生活,都有过最直接的接触、观察、了解和体验。
很多从胡同里出来的“老北京”,多数情况下实际生活并不是如很多影视剧或者回忆录描述的那样,在花前月下、清净舒适的院落里,过着舒服自在的生活。
事实是绝大多数四合院,是由几户甚至十几户人家组成,非常拥挤,应该算是纯粹的 “大杂院”。
“大杂院”的生活或滋润、或寡淡,或安逸、或吵闹,或帮衬、或隔阂,或八卦、或雅致,林林总总,不一而别。但绝大多数,几十年来都是共用一个水龙头、共蹲一个公共厕所,在共同的树荫下,一年四季共同在一个院子里洗衣晒衣生炉子做饭,家常里短,磕磕碰碰,天长日久下来,故事不少,五味陈杂,多种特色并蓄。
对比起来,红大楼这个大“四合院”,却是另有一番天地,邻里关系和睦,几乎所有六七十年代在这里生活过的居民,无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学问大小,居住时间长短,都会对大院特有的人文特色留下深刻印象,红大楼好邻居的故事非常多,多得让人不知道从哪里、从何时开始讲起,思来想去,还是想把故事集中在六七十年代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上吧。
图片是砖塔胡同78号,我的“红大楼”老家(资料发小李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