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要听很多废话,相信你跟我一样疲惫,最近有些感想是“如何与人高效交流”。
生活的绝大多数场景,你能发现在有意无意的“消耗”和“被消耗”:
5分钟翻来覆去说的是一个意思,真没耐心;
工作或做事场景中,毫无逻辑说了一通,发现是吐槽或情绪感受,无助于解决问题,也令人抓狂;
当自己表达一个问题,观察听者眼神开始迷惑、游离,得,知道没说清楚……
如果说每个人是一个星球,那么一颗星球都有其自洽的“生态系统”,有其各自成长背景塑造的语言习惯、肢体动作、思考方式等,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叶子,更何况复杂的生态乎?想要被了解,被理解,不仅要保持开放主动的态度,可能也要做些违背人性的减法,准确表达难能可贵。
说不清楚的话,没达到效果的统一叫”废话“。
时间这个被争相抢夺的对象,对我们是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年龄越来越往上走的趋势,以前会觉得听听八卦小道消息津津有味,当个调剂,但现在越发觉得难以忍受,包括自己在某一场合中说出去的话,常常说了后会觉得自己平白侵占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
这个世界被无价值的信息塞的聒噪,信息很多,有价值的却少;人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太少。前两天创业大街的言几又书店搞活动,跟同事中午跑去看看,转了一圈,不由得被一本特别有趣的书吸引,名字叫《一颗苹果宣布成为星球》,里面都是些小短诗,简单却耐人寻味,可爱的紧。
虽然一本书没有多少字,但的确有趣减压,充满积极的所以即使最后一本样书我也拿下了。不同视角的启发性是我目前最需要的,成长的方向更有战略意义。
话说回来,有启发性建立在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在某一角度看透本质的智慧上,是种理想状态。如果在工作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表达效率,让对方理解开始行动或产生理解?
简单总结了几条原则,目前的一些心得:
1、统一话语体系:2个人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定义或者呼叫的名称都可能不一致,每个小不一致都会给理解增加一点障碍,这里不得不佩服我们的教育体系,任何一门学科都从基础概念讲起,保证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水平差的不太远;
在我们开始分享一段话,或布置工作任务等,判断对方是否能理解你的词、句、意,之前我跟一个设计交接任务,她管一张h5图片叫“页面”,我叫”图片“,后来发现仅仅一个名词之差,造成了让彼此有负担的沟通结果,后来才不断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所以,在任何沟通前保证双方话语体系基本一致,如果不行,就尽量用对方的”表达体系“表达,绝对减少你30%的沟通麻烦。
2、用户视角是关键:上面提到的”判断对方是否理解你的话语“,指的就是用户视角,用户视角建立在对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的关系上,认可双方是不同的独立个体,拥有差异化思考方式、语言体系的同理心,知道对方想什么才能才对点。
3、语言也做减法:刻意训练总-分-总的结构化表达习惯,突出重点。一股脑把所有信息扔给对方,是不负责任的,人的大脑在短时间内能接收的信息一般不会超过3个,你想让哪3个信息进入对方的意识?
4、不夹带情绪:在工作中,不能把这只小怪兽制服,那你要经常面被干扰,理性解决问题,对人不对事绝对是每个职场女性需要迈过的一道坎。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与人沟通的4个原则,以后肯定还有更多。
如果说所有时尚都是某一潮流的回归,我们的发展也将在某一天噪声顶点后落下归于宁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语言是存在的家,珍惜它的价值和能量,一句顶一万句,让它精致干净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