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讲了一节公开课,很多思考。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乡下人家》。初看课文就被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所感动,于是毅然选择了这一课。由于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课文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喜爱和向往。(重点)
2.给文中的每个画面概括一个小标题。(难点)
课堂流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说过,学校要举办“美丽乡村”主题连环画比赛活动。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来寻找素材,为完成作品来做准备。(板书课题)
二、聚焦关键词,
我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有一个关键句,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齐答(出示PPT)
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板书“独特、迷人”。
三、品读感受,概括方法
(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乡下人家生活的独特迷人呢?一起来看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本段,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独特迷人,画下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2.如果把这个情景画成一幅画,你会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
3.对比屋前瓜架与石狮子、旗杆的不同,感受乡下人家的生动。
4.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你的感受。
(二)总结学法,自学喜欢的段落
四、同桌交流,班内分享
五、归纳板书,进行小结
观察板书,有什么发现?作者不仅按时间顺序写出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还按照房前、屋后地点的变化来写,这种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描写事物的顺序叫做空间顺序。
六、图片拓展,营造气氛
乡下人家的美好不仅仅只有作者笔下的这几幅画面,还有一望无际的田野,盖着雪被的麦苗,无忧无虑玩耍的儿童,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奶奶……
看看这些照片,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张?
怪不得作者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七、作业布置
1.图文并茂连环画
可以给课文中的文字配画,也可以给你刚才看到的照片配文字。
2.完成本课练习册。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这节课,环节三进行得很吃力,一上来学生就无所适从,画关键句倒是做得不错,但表达上不知从哪入手。反思发现,原因有二:
一、目标不明,活动无法
我只让他们找出描写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语句,却没有进一步带他们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他们能根据老师的指令猜出让画的是自己认为优美生动的句子,却很难把这些句子与独特迷人联系在一起。所以我的问题看似抓关键词指向明确,实则空洞宽泛,让学生不知所措。
我觉得问题可以这样改一改:1.环节二板书独特迷人后再让他们说一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为后面的环节进行情感上和方法上的铺垫。
二、活动顺序,设置不当
环节三的问题改为:
(1)自由读本段,你喜欢哪些语句?画下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对比屋前瓜架与石狮子、旗杆的不同,感受乡下人家的生动。
(3)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你的感受。
(4)如果把这个情景画成一幅画,你会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
这样问题指向更加明确,学生的可操作性更强,不至于无所适从。
其实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有些犹豫,为了节省时间,我要不要提前把各个小标题给学生门铺垫一下?但是培优补差必须,公开课上完老师还要再补一遍,或者是提前试过很多遍,老师说了上句,学生能够讲出下句的课却是不可取的。回想起前两周在下乡听课的过程中,我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话,“只有循循善诱的指导,不见突飞猛进的发展”。我要是提前告知了,那这节课还有意义吗?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概括小标题是难点。于是,我还是没能过了自己这一关,难就难吧,学生从无到有的进步才是课堂该有的样子。事实证明我是对的。我很欣喜地看到,不白给,憋着劲儿,不达目的不罢休地经历问题本身,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练习册上阅读理解中“概括小标题”的那道题,孩子们几乎都能做,有种“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小庆幸。
薛法根老师说:“好的语文课就是教着教着,老师不见了;差的语文就是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我感觉就像评课的时候姐妹们说的那样,经历了过程、学会了方法、看清了本质,再做这样的题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