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kindle下载了一篇《小团圆》,一次实在是无书可读,于是随便翻看起来,说实话,我以前不太爱看张爱玲的文,翻过(注意是翻)《沉香屑》,《红玫瑰与白玫瑰》,都不太喜欢,总感觉她的文带着那个年代的一股霉冷味儿,人物刻画的多数是阴暗面,结局通常是惨淡的,通篇读来有一种既老且朽的感觉。唯一比较喜欢的是她写的《半生缘》,最起码男女主人公的结局算是积极自救,光明的,半生缘的文风和以往的有点不一样,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原来半生缘是在解放初期写的,也是想来适应大环境所需吧。但是,这次看了她的小团圆,可能也是静心潜读,张爱玲的文风与敏感细腻让我很感动,也很难过。读她的文,没有岁月磨砺,没有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是很难看下去的,难有共鸣。这也是我之前不爱她,现在超级爱她的原因,因为我已经知道生活并不是一加一,一定等于二的道理。
《小团圆》是爱玲的自述,描写了她的一生。她和母亲,和父亲,和继母,和弟弟,和情人,和同学的过往,包括她自己的心里里对话。这么复杂漫长庞大的关系,爱玲描写的清清楚楚,突出的细节部分,微妙的表情和人物心理活动她写的很传神。从这点来说,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拎得清的人,否则那么多人物和过往她如果思维拖沓一点,是写不完的,读者也会看的云里雾里。
她对世界是向往美好却又冷静知道不太可能。她记忆里的残留的一些温暖童年回忆,包括小时候的保姆蒲扇,弟弟的长睫毛,母亲的笑,都像她手里的几颗糖果,不多的童年温暖回忆,偶尔拿出来,舔舔,又放回去,因为不多。她对人是有期望的,不过她很小心,在经过一些磨练后,她已经先把人想象的坏一点,一种心里防御。来聊聊她最爱的两个人吧。
我认为她除了自己外,最爱的就是她母亲。母亲留洋归国带来的清新与活力,母亲的摩登打扮是她仰望而敬佩的,她认为母亲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她希望得到母亲的爱与认可。与父亲离婚她也是理解母亲的,虽然她心里不想,不想有继母,可是她依然尊重母亲的选择,因为她爱。母亲节她送芍药花,在香港获得导师资助的800元钱放在母亲那里,胡兰成给她的二两金子钱她都是先想着存着还给母亲,做这些,其实她不是功利的,她是像一个可怜的小孩通过做这事让母亲能够对她另眼相待,把她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而不希望成为母亲的包袱。
但是很遗憾,她的母亲并没有那么深刻意识到这个孩子对她的爱,她母亲自己其实也是个孩子。她可以在客人满座时当面训斥爱玲拿错凳子是猪,可以把爱玲的800元随便输掉,其实我是觉得这800元是爱玲对她母亲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已经和母亲有了距离。但她也不是不爱爱玲,相对于儿子,她更疼女儿,可能因为女性,她明白女人的路更难走,所以把爱分给爱玲多一些,在爱玲挨继母和父亲的打之后,让三姑上门指责,并同意带爱玲出来住,并且花钱让人教育爱玲学识,儿子反而没有这样的待遇。她所做的这些,爱玲懂,一个敏感的孩子怎会不知道脸色?她的母亲也并非不爱她,只是她母亲在我看来,自己也还是孩子,不堪重负那些责任和义务,爱玲和她,犹如大女孩和小女孩,因此才会有大孩子对小孩子的爱,妒忌,依恋,杯葛。
对于胡兰成的爱,爱玲是爱到骨子里的,胡兰成有才气却没有人格,终是辜负了爱玲的今生今世。爱玲是不管不顾一头扎进去了。从初初的矜持见面,发现他的眼神很亮,到后来的雨夜共处的温暖,性的狂热与痛楚,她不是不想和他在一起的,她是太想了,才会有后来去温州找他,艰难的路程奔波,恶劣的环境,脸色的难看,她难受,不在乎,然而她心心念念的男人给她一个又一个“惊喜”,从护士到房东太太,一一撸货,这个男人很滥,爱玲不轻易评判,但是她让她的三姑说的这话也是爱玲想说的。最后,她冷静明白是回不去了,也看透了他,把钱银交接清楚,让他不要再来找她,张爱玲就是那么硬净!纵然是这样,内心深处她还是忘不了他,一生中最爱的男人还是胡兰成。晚年和莱雅一起,就是搭伙找个伴,一生中最明亮最有勇气的爱,用尽了洪荒之力给了胡兰成,她已经没有如此继续爱第二个男人的能力了。书的结尾提示了小团圆的涵义,多年后在美国生活的爱玲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让她醒来后回味快乐了很久。这个梦是温暖明亮的,是她童年最喜欢的国外童话绘本复活版,她和胡兰成在童话森林里建了一所小木屋,生了三个孩子一起快乐的生活,森林里有花有草有明媚的阳光,屋里有温暖的炉火。非常童话美好,但是她也知道这是童话,我读到这里几乎要掉泪了,她是多么寂寞与孤独啊。
张爱玲是孤僻敏感的,她不喜欢人多热闹的大团圆,在她看来是可笑又讽刺的,她心底只期望小团圆,比一个人过强一点,和爱的人一起,不多,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就像童话里的小木屋。然而,命运弄人,胡兰成终是辜负了爱玲的今生今世。读完,怅然若失,郁郁回味,她是如此寂寞,如此渴望被爱,然而,最后依然孤独。命运的大手里百般揉搓,人生百味而呈,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