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瑟瑟发抖中醒来,原来是刮了一夜的风、下了一夜的雨。
此情此景,颇有点类似于王熙凤的感受。
只不过,一个是雪、一个是雨。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写道,天上搓绵扯絮般下了一夜的雪,地上积了将有一尺厚,大观园内白雪茫茫、红梅点点,一片琉璃世界。众姐妹在芦雪广拥炉闲话、联诗作乐。
王熙凤凑趣,也要联上一句,文中道:
凤姐儿想了半天,笑道:“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了一句粗话,可是五个字的。下剩的我就不知道了。”众人都笑道:“越是粗话越好。你说了,就只管干正事去罢。”凤姐儿笑道:“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一夜的北风,我有一句,这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使得使不得,我就不管了。”
众人相视一笑,妙啊!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即景而成,留了多少地步给后人。
姐妹们争才斗艺,文思泉涌,你一句、我一句,欢笑间,妙语如珠、佳句频出,诗云: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
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苗。
价高村酿熟,年稔府粱饶。
……
联诗到最后,林黛玉、史湘云、薛宝琴三人对抢,看呆了众人,湘云自己都忍不住笑道:“我也不是作诗,竟是抢命呢!”
探春早已将诗句记录在册,李纹、李绮又各联了一句,以“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收尾,完成此首五言排律《即景联诗》。
正如《红楼梦》所说:“只难得‘可巧’二字”,同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有一首以“一夜北风”开篇的诗句。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写道:
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刘备听后,赞叹不已,惊呼:“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上前便拜。
只可惜,此人不是诸葛亮,但此诗确为诸葛亮所作。
同样是雪,同样是诗,同样是以“一夜北风”开头,只加一个字,《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两首诗的风格完全不同——王熙凤是女儿情,诸葛亮是英雄志。
《红楼梦》中,王熙凤“一夜北风紧”,写的是风声,“紧”表示快、急促。
下一句“开门雪尚飘”,由景到人——打开门,风还在刮、雪还在下,天地白茫茫一片。“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雪花虽洁白却落入泥土、似美玉却破碎满地,观察细腻、体贴入微,怜惜之情溢于言表,一派小儿女情态,符合女儿情的设定。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夜北风寒”,写的是天气,“寒”表示冻、寒冷。
紧接着“万里彤云厚”,由下而上——辽阔江山,厚厚的阴云,布满天空,一片肃杀之气。“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万里长空,纷纷扬扬的雪花,仿佛有改天换地的力量——改江山旧貌、换日月新颜,一派大丈夫的气魄,符合英雄志的设定。
整体来看,两首诗都符合书中主旨,也不失为佳作。
分开来说:《红楼梦》中这首,婉约中有歌颂之意,如“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而《三国演义》这首,豪放中有孤寂之感,如“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那么问题来了:
你喜欢《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一夜北风紧”,还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一夜北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