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粗略的把《吴克利讲讯问》这本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总纲,第二部分讯问流程,第三部分具体攻略。目前我看完第二部分,所以做一下整理记录。《吴克利讲讯问》这本书让我觉得有点不适应,不管是代入检察官的角度还是代入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心理上感觉都不舒服。就用我自己的良知来说,检察官多少有点口蜜腹剑,明明是要把犯罪送去坐牢,却要显示出自己为犯人好。而代入犯人这方面,明明已经越过了法律的红线,却百般抵赖,是个无赖。我个人其实很犹豫要不要写完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因为这是一本令人“学坏”得书。不过我想大家都是成年人,应该有自我判断的能力。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抗过程的层面转换”,讲述了讯问的一般过程。分为:特征、讯问前准备、初始阶段、相持阶段、动摇阶段和供述阶段。其实读这部分并没有太大的感想,仅仅做个整理记录吧。吴克利写这本书时车轱辘话来回转,很多段落出现了两遍到三遍以上。其实我感觉《审讯心理学》和《审讯语言学》一样是重复的话语,蛮好不要这么急买到手,完全可以等到双十一满300减200。
关于“层面”转换的特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驱动的转换,一种是内在驱动的转换。外在驱动的装换体现在显性的技巧,通过压迫性不断地影响,步步为营。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举个例子,比如小明去问老爸要100块零花钱。老爸从口袋掏出50块说只有50,于是小明也就只能接受。而老爸要是掏出800,然后给小明100,小明可能就会多要50。如果犯罪嫌疑人的对抗顺利,觉得还留有余地,他的对抗心理就会被强化。如果犯罪嫌疑人对抗受阻,他的对抗心理就会被减弱。内在的驱动力其实就是利益的衡量,人都是驱逐利益的。如果不抵抗的利益大,他就会乖乖供述,如果心理始终认为抵抗的利益大,就会抵抗。这两点其实就是基本的人性使然。
还没有进入讯问阶段,首先要进行准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干大多数事的基础条件,其实都是准备充分。首先是人的准备,其次是案情的准备,对象的准备,与审讯计划的制定。我相信很多人会同意,一般工作中的准备阶段尤为重要,所以我想多写一点。
人的准备,首先要保证讯问员和书记员的专业,其次要保证无关联。这里我才明白刑诉法上为什么有关联人员一定要回避,倒不一定是讯问员徇私枉法。如果讯问员和犯罪嫌疑人有一丁点关系,就会对犯罪嫌疑人有心理影响。如果有正面关系会引起犯罪嫌疑人的优势心理,“反正你不会撕破脸皮搞我”。如果有反面关系反而会引起犯罪嫌疑人的逆反心理。很多时候正因为对讯问员一点都不了解,才能给犯罪嫌疑人带来心理压力。因为讯问中讯问员必然要给自己设立优势形象,而之前认识过的活生生的人已经有先入为主的形象了。你能想象隔壁的怕老婆的老王在你面前一本正经的装人民的名义吗?
案情的准备,分为特点、方向、方法和退路。对象的准备,要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家庭、工作、爱好、社交圈等内容。然后制定审讯计划,这几步应该平时有工作的都明白大概道理,就不多说了。
正如之前那篇文章说的一样,只有犯罪嫌疑人陷入错误的现状认识后才可能招供。所以所谓的成功其实是有心算无心。先期准备不足,一旦有一次失误,让犯罪嫌疑人感觉你在诈他,从一个第一次进看守所的初心者变成了解套路的老油条,审讯就会陷入艰难的境地。
而审讯人员专业的准备,除了体现在技能上,更大体现在意志上。讯问就是双方关在一个房子里磨12个小时,只有两种结果,第一种犯罪嫌疑人崩溃了,第二种讯问人员放弃了。讯问人员如果内心的意志不够而放弃,反而会助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优势。要知道这对双方都很难熬,就像我考司法考一样,当你觉得想要撕书的同时,其他考生也不好过。有时候就是比谁的信心更足,多坚持了一会儿。
不过犯罪嫌疑人可以表达出崩溃的样子,讯问人员却不行。讯问人员除了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掌握,更要对自我的心理有数。了解自己的动机是隐蔽的还是明确的,就是有没有让犯罪嫌疑人察觉到自己的心理焦虑。了解自己的动机是速成的还是长远的,就是要现在解脱还是长远的完成任务。最后不断调整自己的动机。
进入讯问后,初始阶段,是相互的摸底。犯罪嫌疑人是畏罪心理重(表现得比较平静),还是侥幸心理重(表现得比较强烈)。人格是高还是低。最低就是无赖,属于证据放在面前也不会承认。不过根据实际情况把好话往上黏,一般是不会拒绝,还会维护好话的形象。当然好话也不能随便说,好话是抓在自己手里的牌,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打出。这一部分的主要目标是缓解对立,转化消极,建立双向沟通通道。
一旦进入到相持阶段,就需要利用攻击点,击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虽然心理防线可以设置为几道,比如犯罪的暴露是一道(我根本没有去过现场),证据的证明是一道(你手上的证据不能证明我有罪),案件的性质是一道(故意或者过失的区别)。不过一般犯罪分子只有一道心理防线,一旦击破,就会心里崩溃,什么都说了。比如有时候只要击破“我没有去过犯罪现场”,这是犯罪嫌疑人自己给自己脱罪的支撑,只要证明他到了犯罪现场。由于犯罪嫌疑人并没有设想过其他脱罪的理由,在审讯的压力环境下只有全部招供。
再者是动摇阶段。审讯环境下是一个高压力的环境,犯罪嫌疑人在审讯室一呆就是十二个小时,处于高度紧张的防御姿态,认为所有人都是要害他的。心理上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身体上会消耗大量的体力。一旦能量在审讯中被耗尽就会进入动摇阶段。有的犯罪嫌疑人会提出能否回号子里,明天一定交代。这个时机千万不能放过,一旦让他休息了一个晚上。能量也就得到了回血(补充),这个时候讯问者不断逼迫,“讲。。。讲。。。讲。。。”。引导发言,甚至强盗式的打断犯罪嫌疑人发散式的发言,把注意集中到压力上,让犯罪嫌疑人崩溃。
最后是供述阶段,供述的动机有时候只存在于一瞬间,所以要确保供述的顺畅完成。这个时候要防止犯罪嫌疑人发散。如果想到上个一个犯罪嫌疑人老实交代也被判了死刑,他就会反悔。又或者讯问者的神态语言、乃至审讯室的环境,都会被干扰。语言方面比如多嘴夸犯罪嫌疑人讲义气,可能就不会供出同伙。看到墙上计划生育的标语,想到自己的孩子,反而家庭成了不供述的信念支撑。甚至钟声想起,都会想到再坚持一个小时就没事了。
当然你可能对审讯的压力没有概念,我就举个例子。这么多视钱如命的老阿姨去旅游被关在商店不买不让走的时候,不都买了吗?其实只要意志坚定,不买还是不买,又不能弄出人命。我个人设想到被审讯的压力环境,我现在就心里不舒服。虽然谍战片很多,不过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007的素质。而谍战片所传到出来的压力,跟现实审讯相比,可能小巫见大巫了。
最后说一句,《吴克利讲讯问》在淘宝、天猫、当当上都能买到,不是禁书。而面对司法部门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