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孩子爸爸约我去看房,准备交定金,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去办这个事。
我特别不想去,就找了一个理由,今天日子不好,不适合交易,买房不好。
买房是个大事,所有不利的因素都会让人心里不舒服,所以我这个理由可以说是相当充分。
当然想找理由,总是可以有很多的。
前段时间外甥女给婚,我就以当地的传统为借口,没有参加送亲。当然,当时订婚的时候是去了的,结婚的时候就应该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孩子爸爸去参加了送亲的队伍。
我们这里有一句话,在女儿出嫁的时候,有一句顺口溜,为:姑不接,姨不送,舅母送的一身病。
现在来看,这句话几乎把所有的女眷都排除在送亲的队伍之外。
原因可能就是,那时候的生产力比较低下,条件都差,如果送亲队伍里面人太多了,就会让对方吃不消。而女人出门往往就要带孩子,如果所有的女眷都去送亲的话,每人带一个孩子,相应的就会增加人数。
为了防止送亲的女眷过多,就编了那一句顺口溜。
到了现在,人口比较少,送亲的队伍相应减少,为了增加人数,凑人气,几乎家家都去,早已把那句顺口溜抛在了九霄云外。
前一段时间同事结婚,我去帮着接亲,四个送亲的加上新娘子,也不过五个人。就是把新娘子的三个闺蜜一起带着,一共也才八个人,也没人带小孩儿,显得很是冷清。
想到当年表姐结婚的时候,当时送亲的队伍达到60人,那个队伍可是相当的庞大,更显得气氛热闹,特别有结婚的那种喜气。
现在社会发展快了,很多传统的习俗,大多自动过滤掉了,的确是有些传统太过繁琐。
我们这里结婚,很多已经看不到要彩头和拜神拜佛之类。
前段时间外甥女结婚,当地的习俗很多我们都看不惯。但是入乡随俗,只能随着别人。
特别是有一个要彩头的陋习,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就是结婚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在花车必经之地,拦着不让过,意思是占点喜气,要上一两百块钱彩头,才允许新人的车经过。
让我们再想,大家投个热闹,一两个红包就算了。
可是,最让我们不能接受的是,花车进了村子,几乎是每隔几米就有一位要彩头的老人。两位新人从进村到自己家里,发出去了,3000多块彩头钱。
这纯粹是,借要彩头之名,明着向主人家要钱。
其实在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会遇到孩子结婚的事儿,他们也不想想,今天你做的事儿,明天立刻就会临到你头上。
可能到时候,你的心情并没有比别人的心情好多少。
很多人打着传统的旗号,行车对自己有利的事,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都忽略掉了。
也是上次给同事接亲的事,当时同事的几个闺蜜在那里闹,让新郎去找新娘子的鞋。
可能是几个女孩子把鞋藏的太好了,新郎子找的浑身是汗,也只找了一只,另外一只鞋怎么也找不到。
我看新郎一时下不来台,立即吼了一句,良辰吉时已到,希望他们幸福的尽快把鞋拿出来。
这个高帽子扣下来,藏鞋的新娘的闺蜜立即把鞋拿了出来,新郎顺顺利利把新娘接走了。
所以说传统是个筐,想要理由,事事往进装,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