肜旻,什么鬼?今天的题目有点标题党嫌疑哈。但看见这俩字的人,大概就知道一个字:晕!
肜旻,拼音加注为róngmín,与“荣民”相同。
肜旻是我的“学名”,就是上学时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具体时段是中学,更具体一点是初中。
初中的孩子,青春期荷尔蒙的爆棚不仅仅体现在蓬勃生长的痘痘上,内心的叛逆也从星星之火瞬间便成燎原之势,熊熊燃烧。男孩子霸气外露,怀揣着“老子天下第一”的自信,要跳出学校家庭编织的层层束缚,梦想“兼济天下”,往往却只换得老师家长更多的呵斥和惩罚。女孩子就相对温婉内敛一些,从改变自己开始,从改变自己的名字开始。
中国的姓氏名字是有文化渊源的,我也不太说得上来。我们姐弟出生后老爸给取了个名字,来源意义不明。上学时又郑重地按照家族排行另外取了一个,上学专用。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都弃之不用了。总之,名字大多都是父辈,甚至是祖辈起的。时光流逝,十几年后,猛一惊觉,自己这名字怎么这么不入眼!
给自己改一个心仪的名字大概是最无伤大雅的叛逆了。以一个初中生的学识,名字只能去字典里翻找。记得当时有一个同学,她的姓不常见,名字也就是女孩子常见的花红柳绿之类。她很不喜欢名字如此“俗气”,就决定改。翻查字典,自己的姓在字典中只有一个词条。她就决定用这个词作为自己的名字。并开始在各种场合坚持使用。可我很长时间都没弄明白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她的新名字终究没能被“官方”认可。多年后,同学们见面谈起,其名依然是色彩浓重,艳丽如昔。
我也在字典里翻找。找到的第一个,意思不错,但是多音字。后来看一则有关取名用字的文章,说名字最好不用多音字,容易产生歧义。然后就找到了“肜旻”。
肜念“荣”时,意思是商代的祭祀的名称。当时就是被这个意思吸引的。古代的祭祀是多么神秘的事情啊,包括那些祭祀用品,那些青铜器对我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曾经还一度着迷于中央台《探索 发现》中播出的考古节目。
其实,肜也是多音字,还有个念“抻”的音,是形容船航行的样子。但对神秘祭祀的巨大兴趣使我一开始就把这个音自动忽略了。
旻读“民”音,相比肜字要常见些。清朝道光皇帝就叫旻宁。旻的意思很简单,天空,秋天。从字的本意来说, “日”指日子,时候。“文”指龟壳经火灼斥裂之后形成的纹样,转指“验证结果”。“日”与“文”联合起来表示“龟壳纹样表示的占卜结果得到验证的季节”。就是秋季。古人关心谷物收成,所以每年开春播种的季节就预先烧灼龟壳占卜秋收结果。《尔雅·释天》中说,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而我就出生在秋季。
肜旻二字,每个字的意思都很合我意。从字形上来说,有日、月、文,只是看着就很养眼不是么。后来,我把这两个字刻在一枚看起来不太精致的木戒上。那是奶奶留给她唯一的孙女的。偶尔会在一本特别喜欢的书上用一下。
“肜旻”二字比互联网诞生的要早。所以当需要一个网名时,我就首先想到了它。但基本上每个见到这个名字的人都会问我怎么读。所以就刻意缩小了它的使用范围,仅仅用作写字时标注的作者名。在“亚理思多得”里,它的使用范围进一步缩小,只是读书笔记的作者名。
只是两个字,我就写了这么多。也是够了。
<END>
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到您朋友圈
微信ID:tangliya007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快速关注亚理思多得(duosidu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