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作者是2017届的翻硕考生,也是向博主咨询的同学之一。虽然没有进入一志愿复试,但凭着自己出众的翻译及综合能力,她先后逆袭拿到了华侨大学(福建)及北京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最终选择了华侨大学的口译专业。
消息出来后,很多同学都很想知道她是如何成功的。接下来,就请大家仔细看看本篇约稿。(全文洋洋洒洒六千余字,但读完之后绝对收货颇丰)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大家切勿照搬模仿。
从2016年2.18到2017年3.22收到待录取通知,我的考研经历了初试—调剂—录取的过程,算是比一志愿直接录取的考生多走了一个弯路,但现在我也能够庆幸地说,正是因为多走了一点弯路,才会更加珍惜绝处逢生时遇到的机会,也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结果。
首先报备一下,我一志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翻译方向,初试360(在A区不算高分)调剂时接到了三所学校的复试通知,按顺序依次是:华侨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广西大学。我参加了前面两所学校的复试,分别是20号华大,21号北交,并在22号顺利接到了两所学校的待录取通知。
汇报一下两所学校的复试情况:华大我的初试分只能排到64名,笔译和口译加起来也就75人去复试,我报的笔译方向,360以下就两位,所以在这个方向我是以倒数第三的名次进的复试,笔试拿到了专业第3,面试专业第2,复试总分为专业第1。北交这边由于排名还未对外公布,但据认识的学姐说我的排名不算靠后,虽然我的初试分也是垫底进的北交复试。能有这样的结果算是在我的意料之外,从北交面试完回酒店,瘫在床上给我妈打了个电话,忍不住大哭,跟我妈说今年可能没书读了。因为我自我感觉压力还是很大的,尽管面试没出什么差错,但对自己的表现也不是完全满意。结果晚上十一点多就看到了华大的复试排名,看到了自己总分排在了整个专业的第3名,心总算安了一半,可以安心等北交的录取结果。第二天下午去飞机场的路上,接连收到了华侨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待录取通知短信。
下面我将从择校,初试,调剂和复试这几个方面来讲讲自己的心路历程。
择校篇
据学长说,选择调剂的人大多是择校没择好的,这点我是赞同的。由于我是应届生,也是第一年考研,在择校方面完全没经验。记得在16年年初的时候,我定的目标是上海。在我心里一直是按照地理位置—专业—学校 这个顺序来择校的。当时由于个人原因,以及对上海这座大城市的向往,还有对自己能力的迷之自信,我把目标定在了上外高翻的英语笔译。然后就火速进入了备考状态,为此特意买了一个平板来看各种外媒新闻,看经济学人,上课时间有一半时间是在自己练翻译。5月份的时候我裸考过了三笔,为了试水下看自己有没有基本的翻译基础,拿到了三笔证后继续安心备考。每天在各种政经新闻翻译,填空完型中自虐着,虐着虐着就成了习惯,因为你不自虐的话,你就等着别人来虐你吧(雾)。我对上海的向往和热情一直持续到,7月份我去上海住了小半个月,每天在华师大的图书馆复习,也和在上海的同学出去吃过几次饭,逛过几次街,当时住到后面,我内心唯一的想法只剩下,我想逃离这座城市,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待着。在上海真正住了一段时间后,看过了陆家嘴最繁华的街道和夜景,也体会了市井里的人间烟火,我得到了上海并不适合我这个结论。这成为了我后来改志愿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这里我也建议一下各位,在选择自己想去的城市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旅游,也不是听别人的评价,最好是能自己过去小住一段时间,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就能检验出你和这个城市的契合度。这有点像现在流行的婚前同居,适不适合你,自己的感觉是骗不了自己的,现在想清楚总好过盲目过后的追悔莫及。选择去大城市往往意味着你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请千万一定要谨慎,一定要想清楚那个地方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不要被莫名的虚荣心和向往的情结裹挟就盲目地往那个地方投奔。北上广,各有各的调性和性情,喜欢北京和喜欢上海的人的性格也是不尽相同的。
暑假过后,9月份10月份各个学校陆续出了自己的招生简章,我被上外高翻推免一半的名额吓到,加上之前暑假对上海已经不报任何兴趣和期待,索性换了自己的志愿,选择了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选择这个学校的原因有几点,一是我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喜欢到可以忽略其环境恶劣的程度。二是我非常喜欢传媒,自己也有很多在传媒业实习的经历,将来也有志从事媒体业的工作,中传的笔译专业并不强,但它有新闻翻译方向,以及传媒的背景,为我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可以说是一种资源。但中传有一个很严重的致命伤,那就是招生人数太少,10个笔译除去3个推免,统招只有7个名额。每年报名人数大概在120~200人之间,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不是对中传的出题规律非常有把握,或是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的同学,还是慎重考虑。毕竟不是谁都能保证自己一定能成为那前10%,名额少意味着如果出现同分的情况,对非高分同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反面例子例如我今年就败在了择校上,还有初试败在了百科上,如果现在给个机会叫我重新选择,我会以稳妥为第一考虑,优先考虑那些统招人数在10+,甚至20+,30+以上的学校。7个名额实在让人太瑟瑟发抖了,也挤掉了一些原本考得还不错的学生的机会。再举个例子,我去北交复试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学姐,她考了两年的中传,两年都是374这个分数,去年一分之差没进复试,遂在北京租房找工作备考,今年中传她超复试线4分进了复试。在这里祝愿下周复试的她能顺利考上中传。我认为学姐这个例子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具体的选择还是见仁见智吧。选择过后,就是坚定自己的目标努力到底了。
调剂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初试结束后,到复试前这段调剂的时间,绝对是整个考研历程中最难熬的一段没有之一!这段时间大约是三月初到三月中旬,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你要面临甚至处理诸多事情,英专的学生要考专八了,擦线进复试的同学会纠结是准备一志愿还是调剂,调剂的学生会因为联系学校而干着急很久。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越是到这种时候,情况越是复杂的时候,越是要冷静下来,想想自己首先要做哪些事情,给事情列个次序,列个清单,然后每天完成,千万不要什么都想做,最后瞎忙一趟却什么都没做成。当时我的优先考虑是联系调剂的学校,其次专八,最后论文。当时每天的作息就是,6点半起床,七点去自习室,记单词练听力,然后八点开始给调剂学校招生办打电话,当时把往年有调剂的学校,如中科院,北工商,北林什么的都打了一遍,选择调剂学校和择校是差不多的,也是先考虑地理位置,如果无法考虑地理位置,就考虑自己的接受程度。例如我对自己的最低要求是要留在A区,虽然后面填了一个B区的广西大学作为保底,但在接到前两个学校的复试通知后,我直接就拒绝了广西大学的复试通知。对于那些自己就算考上了也不会去的学校,劝大家还是不要报了,虽然调剂本身就是个妥协并且降低要求的过程,但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有些人的要求是希望自己能有个去处,不想再来一年,那能去哪里凭自己的本事。有些人比较有底气,宁可二战也坚决不妥协的那种,那这样的人往往比较有能力,或者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那这样的人不二战就不会甘心的。
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我是做好了二战的准备去填的调剂,其一是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今年初试确实没发挥好,百科考砸了非常不应该;其二是相信自己如果二战,一定要反思到自己一战的问题出在哪里,比如择校没择好,初试复习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或是考场上发挥不佳,学校出题风格变难变怪之类的客观原因。其三,能够接受并且承担自己二战失败的结果和代价,并且愿意付出比一战时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能做到这三点的同学,就可以选择二战了。但调剂的确是给一些初试没考好,但能力不差的学生另一条出路,有机会请一定要考虑下有没有自己想去的学校,也许今年就被好学校收走了呢。
这里说一下我是如何以初试A区低分的成绩调剂到了华侨大学和北交大的。
简单粗暴地一句话说明就是:分数不高证书(逼格)来凑!证书不够诚意(脸皮)来凑!
举自己的例子来说明:我本科某低调211学校,语言类比较强,学校最强的就是新传院和外院。本科期间,在考完三笔证后我又去考了上海高口和二笔,都比较幸运地擦线过了,还有大二大三时参加过一些演讲比赛和翻译大赛,也略有拿到名次。这些东西可能看似没什么用,但是在你给心仪的学校和老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时候,都成了利器啊各位!划重点了!现在还没毕业的同学真的可以抓紧时间多去考几个跟专业相关的证,不管是翻译类的证,还是商务英语类的证,还是去参加几个比赛什么的,日后都会成为你能力证明的一部分。一句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管是调剂学校挑学生还是以后就业单位挑你们,都是这样来看的。拿什么来证明你的能力?报道的时候无需解释了,先甩一叠证书在他桌上吧!(大雾)除了证书,考证是一个费钱费力的过程,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一次考下来,所以多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实习经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亮点。比如我本科有去国外做志愿者和陪同翻译的经验,有在媒体海外部门实习的经验,和你的专业相关,都可以往上写,让老师看到你的亮点。到时候别人的邮件里可能会有很好看的本科学历,很漂亮的初试分数,可是在个人能力和经历方面却是一片空白。这就是你能超越别人的地方啦,所以本科双非的同学千万不要自卑,本科绝对不是划分能力的唯一标准,自己的能力是靠自己去证明的。
如果证书和本科这里都不够的话,那就要勤劳一些多给老师打打电话,发发邮件,以情感人,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态度和毅力,还有对他们学校的热情,也许人家就会考虑你了。但这里我想说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我有个数学系的同学今年考暨南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想调剂华侨,前面也联系得好好的,老师跟他说有80%的可能性进复试,结果呢,人家第一批复试没有他,在调剂系统开的第一天下午华侨还把他拒了,当然这跟他对招生办的态度不太好,太着急了也有一定关系。所以第一靠实力,第二,态度上不能输。
第三点,联系的渠道和关系。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下学长的指导,就是学长给了我北交语传院一位老师的联系方式,我当晚给他发了邮件之后第二天就接到了他的电话,说虽然我的初试分数不占优势,但他觉得我的能力和资历还不错,会考虑给我一个复试的机会。
复试:
华大:
准备:在去学校的动车上,我过了一遍文学术语词条,用手机录音听自己的自我介绍练习。在笔试前一天晚上跟我的室友一起看书看到了十二点半,我主要在看英美文学史的框架,记了下作者和对应作品。
笔试:笔试不难,中译英是一篇语言学一篇文学二选一,200字左右。中译英也是文学,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选段,有翻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句名言。英语作文讨论的是common writing和academic writing之间的关系,找到思路就很好写。中文作文是看一篇外文文献写一千字以上的读书报告,我把我所能掰到的理论都往上面写了,什么后真相时代呀,大众心理学呀,媒介传播要素啊,权威媒体和自媒体之间的可信度啊,要让对方知道你是经过了思考,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并且知识面还比较广,而不是只会摘抄照搬别人观点的人。做完笔试后我还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要检查了下前面翻译里有没有翻得不到位的地方。
面试:华大的面试简直是即兴表演,我根据自我介绍准备的问题一个没问到。一开始还因为紧张语速有点快,但后面进入状态了就自然了。除了中间的院长态度有点严肃以外,其他老师都是笑眯眯地看着你,最后一个男老师,笑得最深的那个,问了我最喜欢什么。我反问他什么都可以说吗?他说是的。我就放开说我喜欢自由和旅行,喜欢变化的事物。结果全部老师集体笑场了(……)笑得挺欢乐,我还笑了下解释自己是想象力比较丰富,且比较浪漫的人,他们又笑了(……)好吧,然后院长很认真地加了一个问题给我,问我在学术研究领域最喜欢什么,我想了一下说Literature,他让我说理由,我首先回答他说如果真的喜欢一样东西理由是没那么重要的。然后我说我觉得文学是human nature,院长感兴趣地重复了一下human nature,我就从人天生喜欢欣赏美,文学可以陶冶人性,文学还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来说。答完这个问题我就走了,回头跟老师欢快地说了句Bye-bye。其实我自己觉得自己的面试表现不是太好,但可能老师的评判角度也很诡异(?)最后给了我96.2的高分,面试第二。也算一个比较欣慰的结果吧。
北交:在去北交的飞机上我还在翻在华大旧书店买来的一本翻译书,看了下科技类和文学类的翻译,把政经类放在了平板里面看。在飞机上累到睡着的时候,就跟路过的空姐要了一杯咖啡,喝完以后提提神继续看书。落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多,到酒店已经三点,洗了个澡看完政经类文本三点半睡觉。睡了不到三小时六点半爬起来,泡了一杯咖啡,啃了半块面包,去学校报到,笔试三小时,听力45分钟。11:45笔试结束,12:50候场准备面试,整个程序都比较赶。对自己奇迹般地撑过来了,表示有些佩服,人不被逼到极限了,是不会知道自己的潜力的。
笔试:六段翻译,平均三四百字。英译中:经济(西方企业往越南投资热)时政(从退欧和美国总统大选看媒体在其中的作用)文化(沙堡比赛的描写,联系海洋安全意识的提高)中译英:中国交通运输相关,文学(官刺仇英,人物描写),经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总的来说不难,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地名和词汇,靠自己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去猜。
面试:等待面试的时间是一段很煎熬的过程。11个一志愿的在前面面试,18个调剂生在后面面试,我是倒数第7个。周围很多同学都在读读写写,看看笔记,练练口语,我趴在桌上小睡了一会儿,其实我比较建议大家在面试前养足精神,不要那么紧张地看东西,很可能你看的东西老师根本不会问到,给自己徒增了紧张感。毕竟面试的时候精神是第一印象。等休息到三点多四点的时候,差不多要到我了,我就走到后排去找上午认识的一个男生练交传去了。是的,北交大的复试是要考交传的!
面试前,等在门外我还各种紧张,但一进去坐下来顿时就不紧张了,反而很放松很有自信。也不知道哪来的迷之自信。非常有底气有自信地自我介绍完(声音里都充满了愉快的声调,很开心的样子……)期间有老师抬头看我,我就对老师微笑一下点点头。然后第一个女老师问了我,我的旅行经历和翻译实践有什么关系?我从国家文化角度回答了她,注意观察老师的表情和神态,如果她点头了,就更自信地往下说下去。之后有个男老师问了我林纾的作品(自我介绍里说到严复和林纾是我同乡)我说了《巴黎茶花女遗事》和《黑奴吁天录》,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坐在中心位置的副院长点出了我把录说成了记,我当时就不好意思地点头笑了,说:Sorry, my mistake.然后台下老师就很轻松地笑了。这里我想说的是,面试时候犯错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错误的态度,一定要虚心,老师都不会太为难你的。小错误往往有时候可以起到面试中缓解气氛的作用,不过不要弄巧成拙就是了。副院长还问了我对许渊冲《江雪》翻译的评价,以及对《飘》的标题翻译评价,我说了觉得这个译的不够好,电影的译名《乱世佳人》译得更好,并从卖座率,标题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读者的兴趣方面分析了理由,副院长点头。然后老师开始念交传的文章,中文,我翻英文。文本有很多数字,所以个人感觉译的不是很顺。如果面试有砸那应该就是砸在了交传这一个环节。其它环节还是比较顺利的。面试的过程,提问时微笑看着老师,在老师提问后表示感谢,以及在回答时跟老师眼神交流,都是基本的礼貌,这样也能比较好地把握面试的节奏。
第二天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同时收到了华侨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待录取通知,我原本以为能面上一个就已经是万幸,结果现在两个都上了,实在是意料之外的结果。我的最终选择也比较出人意料,我放弃了北交大的待录取资格,调剂去了华侨大学的口译专业。这是我综合考虑后的结果。第一是我对北京环境的不适应,不想离家那么远再奔波;第二是华大的地理位置和口译专业在厦门仅次于厦大,发展前途和潜力都比较好,离家近也比较好就业。第三是华大的人文情怀和校园环境我比较喜欢,院长在我撤销北交的待录取后帮了我很多忙让我从笔译方向调到了口译方向,这里我也要感谢下很为学生考虑且尽职尽责的的毛院长和招生办老师。
在选择这件事上,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你让选择变得值得。还有就是不要让外界影响你的选择,这个外界包括外界的看法以及身边人的想法,最初我选择了北交大是被老师和朋友推着走的,但选了之后仍旧心有余悸,念念不忘,我便知道那不是内心真正的想法。我只是被外界的看法,和自己想去大城市拼搏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带着走了,而不是静下心来好好面对自己,选择那个最适合自己的。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但这个原点也是一个更高的起点。考研是一条漫长的征途,初试后的复试与调剂可以说更是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能力,但我相信只要撑过了这段时期,我们都会有所成长,有所历练,都会不同于以前的那个自己。我想只有得知了过程中的艰辛,才会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只有自己去经历了才会懂得。祝愿后辈们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目标和位置,有时候一个合适的选择比千万的努力更重要,希望这篇分享能帮到正在准备初试与复试的你们,祝你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