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或宇宙都可以看成是三维空间的节点,而各节点都会与整个网络产生或明或暗的联系。明的联系,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关系,而暗的联系,则是高手竞争的着力点。比如“格局”是创投圈的热词,普通人都可以看到格局中的明局,而格局中的暗局却往往是高手间博弈着力点。
参考:武志红心理专栏
没有任何东西有绝对安全,就算是地球,也有被小行撞击而毁灭的可能
打工是买债券,创业是买股票,甚至是配资。
无论是工作、生活或投资,总是部分可知,总有黑天鹅事件,你善于洞察问题的大格局,善于妥协,追求皆大欢喜,才有达成某种全局性或局部性的解决方案。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产品经理思维。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就是压力,无论财务、工作、家庭都无法避免。列子都需要借助风,并受风的牵绊,这样无论是谁,都要与压力和平共处。
生产、经营、学习,均是在“社交”场景中。哪怕是静心读书,在一盏孤灯前演算,依然如此。在多个层次的交流方式中,面对面社交,是最容易达成最高程度信任的。这也是“见面三分情”的心理意义所在。这也是各种线上活动或者课程,最终都无法回避线下见面会与交流的原因。即使在各文化领域中,普遍属于禁忌话题的性,依然带有社交属性。这也是为何即使在性领域, 也存在剥削或者交易的原因。大多数明智的公司,都或明或暗的禁止上下级之间的暧昧关系,因为这会带来信任度的不对等。
整个世界,是一张有互动关系的“大网”
无论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都可抽象为一张位于三维空间的,节点与节点之间彼此有互动的“大网”。任何个人、组织,都可以抽象为“大网”中的一个节点,如果你对任意一个节点,抽离其节点关系,孤立地进行观察或者分析,都会存在“认知盲区”,造成“认知偏差”。
即使到具体到一个人,也可以切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并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而作为一个人,选择了婚姻或者加入一家公司,成为协作关系的一个“节点”,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你也会成为组织内部力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分析,也常常可借用自然生态的“生态位”或者宇宙天体的“力场”概念展开。比如吸引力与离心力。也有学者从宇宙视角,把个人类比为能量球,并细分为正量能与负能量球。
“治·乱”循环,是互动“大网”的常态
在组织形态中,稳固的互动形态,通常是“恒星-行星-卫星”的太阳系模式,或者一山一虎模式。如果出现一种打破现有格局的力量,就必然会造成星系碰撞或者两虎相争的混乱局面。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也有句名言进行描述,即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面对多种力,形成的乱局,你如何找到平衡,这是最难的。在精神分析领域,对于个人的平衡,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把个人的阳光面,类比为地面的树冠,把个人的阴暗面,类比为地下的树根,阴暗面与阳光面必须达成某种程度的平衡,人才可以做到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而男女之间的恋爱、家庭关系,某种程度,也反应了这种阴阳平衡结构,比如外向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偏内向的,而不是想当然的“同类相吸”。
而这种互动关系的复杂程度,往往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比如很多智能服务,之所以还需要人工干预。这是因为,互动关系超出了设计师的想象,进而导致人工智能无法处理,只能转接人工服务。
而作为你,也需要认识到,复杂是事务的常态,只有头脑中的模型,才是简单的。不要轻易低估事物的复杂程度。
以互动视角,重新解读的“概念”:
高手,其实是长时间在一个领域投入“专注力”的产物。懂得管理专注力,是一个人成为高手的前提。
校园冷暴力,也是一些人对某个人的刻意孤立。
之所以,家庭最应成为一个人精神港湾,理由就在于家庭的人际互动关系最长久,也最稳定。
读书是与智者的对话,写作是与自己或者读者的对话。
自信,是“内在自我”各部分对话的产物。
参考书目《设计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