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资格批判别人之前,先批判自己的行为
我一直以为,爸爸是个完全专治自私的人。但这就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我认为,爸爸为了自己,没有让妈妈过好日子,这是我头脑中最强大的思维。
我认为,爸爸吃公攒私,世界上有啃老族,也有啃孩族。
我认为,爸爸不值得交流,他只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听孩子的见解。
这是我慢慢形成的思维,我从来不质疑这些思维观点的对错。
因为,我对爸爸对我不理不睬,只会发火生气,不懂得和平沟通的善意无法释怀,所以,将他错误的形象在头脑中不断深化,让自己觉得自己是对的。而不去想,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是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而不断建立的思维。
第一,我认为爸爸是个完全专治自私的人,这话本来就不符合逻辑。没有一个父母,是完全专治自私的。我的爸爸,把我养到20岁,送我读书,供我吃穿。他的付出是自私的吗?爸爸从小就经济紧张,可是,送三个子女读完大学,却没有欠账。对于一个没有外出打工的家长来说,是很难得的。支持一个家,那一份担当与付出,父亲是不会和子女说的。子女把这种持家当成了家长是理所应当,以为一个家是那么容易。
第二,我认为,爸爸从来不给妈妈买新衣服,不让妈妈赶集,是对妈妈不好,一个女人,一生为了一个男人,生儿育女,得到的,不是爸爸的体贴呵护,而是责怪,节衣缩食。这是父母的事情,我凭借我个人的主观臆断,去猜想,去给爸爸定义为施虐者,妈妈是受虐者,并且在年岁中不断加固这个思维,从来不去判断,他们长辈之间的情感,我根本无法评判。谁给我的资格去评判?我认为的,就是真实的吗?爸爸怎么没有待妈妈友善?生活的小细节那么多,我注意了哪些,忽视了哪些,只看到了哪些?
第三,我认为爸爸吃公攒私,我们工作之后,爸爸从来没有多关注我们工作的理想抱负,只会让妈妈告诉姐,家里修房没钱了。外人说,爸爸有十多万存款,我深信不疑。我选择相信爸爸有存款,是想落实爸爸吃公攒私的行为,只会把我们的积蓄啃光为止,还居然觉得我们不会赡养他。
说我们不赡养他,是他自己讲出来的。因为他从来不懂得沟通,只会责骂,发火,和他沟通,结果只是被骂,而且他骂起人来,如火山爆发。因为哪些事情,需要沟通呢?旅游,驾照,工作地点等,他思想就是不要旅游,不要考驾照,就在家附近工作,不要跑远。这些是不可调和的问题。可是,做子女的,需要硬碰硬吗?碰了硬,明知爸爸会生气,明知他气不会消,我还能置气吗?我明显不是爸爸那样心窄的人,他窄了,是既定事实,就说明我的处理方式是错的。老人,老小孩儿,得哄。而不是让他一直处于生气的状态。他的气话,他要发泄,我只能想着,不让他发火,而不是对他的发火,他的仿佛能吃人般的态度而也痛心疾首或者耿耿于怀。
第四,我认为爸爸不值得交流,他只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听孩子的见解。和爸爸交流的时候,我是孩子对爸爸的态度吗?我交流的思路思想自己知道是些什么吗?我如果态度对,说的方式对,爸爸怎么能不听?辉哥都能最终留在深圳,说明他的方式才是对的。没有不能交流的人,只有不对的方式。只有错误的切入点。
爸爸不是吃公攒私,多年得病,自己的积蓄所存无几。不懂事的我,不知道问爸爸缺不缺钱,爸爸不可能放下身段问我要钱,只有妈妈问了,所以,没沟通,爸爸认为我不会赡养他,我认为爸爸在啃孩子。爸爸没有说我们所有的钱都要给他,就好像当年读书,他力所能及让我们读书,没有多余的钱让我们在同学面前阔一点。但至少我们完成了学业,而现在,我们至少要让他觉得,我们虽然钱不多,可是不会一分不给。
爸爸的硬气,在姑姑结婚,叔叔结婚上,表现得很彻底。可是,爸爸的友善也在对乡亲们的亲切乐于帮助,对姑姑子女孙子孙女和对幺幺的子女的和蔼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是心硬,而是缺少家庭温情的表现,仅此而已。这或许只是一种缺失,一种不会友善表达自己对至亲的爱意善意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