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味道,便是一生心心念念追随的味道,即便是做法简单清淡,那也是最初舌尖上美味的记忆,刻在骨髓,记在DNA,一生相随,很难改变。当我长大后走到天涯海角,我永远怀念小时候的味道,想念小时候的味道。
我小时候要吃个白面还很困难,经常是黑面馒头洋芋擦擦蒸红薯熬小米粥,最不喜欢吃的就是软高粱饼和熬高粱饭。偶尔母亲会在高粱饭里煮几条宽宽的厚厚的手擀面,陕北人叫狗舌头面,捞出来调一点芝麻盐,就是人间美味,回味无穷,记忆犹新。没有臊子,没有配菜,甚至都没有酱油陈醋,为什么还那么好吃?我想那会是太饿了吧?为了找回当初的感觉,我也亲自做了当年的狗舌头面品尝,芝麻盐一调,结果还是挺好吃,喜欢吃,连小时候最不喜欢吃的高粱饭,现在也很喜欢吃了。说到底,毕竟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皮薄肉多的包子,是大家所钟爱的,我却是个例外,喜欢吃发面做的,皮厚馅少的包子。我知道,不是因为它好吃,而是因为我小时候就吃这样的包子长大的,味蕾认识它,DNA记着它,它是我小时候的味道。记得在部队那会,每周吃两次包子,皮薄到和饺子皮一样,馅多到在皮外就能感受到肉馅的香气,可是我却不是很爱吃,总是怀念母亲的包子。
陕西人都爱吃肉夹馍,而我不光爱肉夹馍,还爱吃烤的焦黄的脆皮干饼,这绝对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吃,而是有我小时候的味道。我小时候能吃到白面饼就好吃的不得了,哪有肉可夹?连菜也没有。有一次,我给儿子买肉夹馍,我自己吃了没有夹任何东西的烤脆的干饼,儿子疑惑的问:一个干饼有什么好吃的?你不懂,这是我小时候的味道,那种纯纯的麦香的感觉,没有任何其它杂味的感觉,不亚于你们现在吃的麦当劳肯德基。还有一次,我买了人家刚刚出锅的馒头,看起来特别松软好吃,我不由得尝了一口,随后就听见后面几个人的议论声:“没有菜,干馒头有什么好吃的?”其实,真的不是它有多好吃,而是我小时候吃白面馒头都很难得,吃一顿就满口留香,和吃肉一样美味。上初中,一个馒头一顿饭,两个馒头顶一天,整整吃了三年,固定成小时候的味道。所以,什么样的家庭饮食习惯就能养成什么样的孩子的饮食习惯,习惯太害怕,没有固定标准。
妹妹做饭清淡,几乎不放什么调料,孩子们吃的却津津有味。母亲每次吃妹妹做的饭,总是要加一点盐,可知这菜不光调料少,还淡,但是妹妹家两个孩子从小就吃的津津有味。后来,孩子们从榆林转到西安上学,在我们家吃饭,他们都嫌我的饭调料多,味重,不敢说,就这样稀里糊涂吃了好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听见他们姐妹俩聊天才知道实情。其实,我最初只会做母亲的老三样,擀面蒸馍大烩菜。后来有了孩子,也不能天天吃这些,营养不均衡,于是开始学做饭,哪些鱼啊虾啊的,哪些川菜啊,手撕包菜啊,一点一点向人家学习,调料都放齐活了,可不是就调料多了么?我自以为她们会觉得好吃,没想到会觉得调料太多,味道重,酸咸辣。
最搞笑的一次是吃揪片子面,和的面太软,煮的时候水太少,好几片面粘在一块,分也分不开了。那个时候妹妹家老二上一年级了,她一边吃一边欣喜若狂:“二姨,我就喜欢吃这样的一厚沓子面。”我想,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面好吃,而是她小时候经常吃这样的面。也许是面软水少,怕烫久放,坨一块了,吃多了,习惯了吃一厚沓子面,居然还说好吃。
清涧煎饼,是清涧人都在想念的一种美食,我却是个例外,因为我小时候也没有吃过煎饼,直到初三才吃了第一次,那时候的我还是处在饥饿状态,可是我却只吃了卷,感觉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吃,甚至有点难吃。后来经过N次的反复试吃,味蕾一点点打开,适应并喜欢上了煎饼的味道,但是始终不会变成“小时候”的那种味道。我也经常带回来给儿子老公品尝,可是他们并不喜欢吃,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小时候没有吃过这种煎饼。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吃惯山里的味道,很难适应海的味道。儿子初三毕业,我们自驾游去了青岛,可以吃到美美的海鲜,刚刚吃确实挺好,才吃两天以后就不行了 ,到处搜寻面馆川菜馆,但是徒劳。就算是找了个面馆,走进去也是海的味道,膻气逼人,就算吃到了面条,也是机器做的挂面,根本吃不到陕西的那种手擀臊子面的味道。
吃惯了海的味道,吃不习惯山的味道,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呢,人间美味没有标准。你以为的山珍海味,鱿鱼海参,爆鱼龙虾,对于吃了一辈子烩菜油糕的陕北老太太来说,那叫一个害怕,用母亲的话来说,这一桌子的菜,没有一个能吃的,不光不能吃,还有些怕呢,实在不敢下口。
现在,物流快捷,信息发达,文化交融,菜品也交融了,孩子们在本地就能吃到不同地方的美味,他们会比七八十年代之前的人容易习惯各地饮食,但南方的甜、重庆的辣、老北京的豆花、四川的火锅当早点、陕西的面条当早点等等当地习惯,很难变成外地人的钟爱。
吃饭尚且如此,习惯呢?小时候形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会陪伴一生。难怪说小学不是掌握知识的阶段,而是养成好习惯的开始,它会陪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