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读了李参老师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再次把自己和印象笔记之间的关系梳理了一遍。书中虽然讲的是印象笔记,但是并没有像其他工具书那样从怎么保存怎么新建讲起,而是结合作者自身的使用经验,将工具背后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整本书读下来更像是听了一场诚意满满的分享会,让人获益良多。
整本书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清空你的大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数不胜数,大脑每天都接受着来自不同层面的刺激,如果你把所有的东西都存在大脑里,就会像电脑开着很多程序,不仅损耗内存,更会减慢电脑的运行速度。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那些悬而未决的事,需要做的事,必须做的事,时刻萦绕在脑海当中,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引起焦虑。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以为自己可以记住一切,但事实上能记住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清空大脑。
之前有句话说因为太忙了,所以已经丧失了思考的时间,还是有些道理的。当我们把所有杂事都交给大脑去处理的时候,它自然就减少了思考的时间。所以为大脑减负吧,让它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那要怎么清空大脑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列清单”,把你要做的想做的统统写下来。很多时间管理类的书籍里都有列清单这个概念,手机上也有很多清单类的APP,比如奇妙清单、滴答清单等等,当然你也可以用印象笔记,又或者纸笔来做这个动作。总之,就是把事情都写下来就对了,这样大脑才可以去做更高级的事情,也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二、万法归一,“殊途同归”
我们每天要不停地从纸质、网页、微博、微信、邮件等等渠道获得各种林林总总的信息,要怎样才能让它们变得有序呢?就是把你认为有用的信息统统收入印象笔记当中。
你可以把印象笔记当作一个信息的中转站,用它来做收集和整理。就像我们平时逛超市一样,把你需要的东西都装进来,这是变成你的知识的第一步。
三、让知识为己所用
当然,如果你把收集来的信息都摆在印象笔记里不用,那其实和没收集也没什么区别,它还是它,你还是你,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更不要说产生火花了。如果想让收集来的信息为己所用,那就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这样它才能变成属于你的知识。自从“碎片化阅读”这个词出现后,我们就一直被其所累。时间长了以后,反而变成了自己的时间被碎片化。获取来的知识也是碎片化的。所以我们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就会有目的地去获取,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我们收集来的信息就像是一片独立的叶子,如果你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那就可以把它安置在适当的位置。而如果没有这棵树,那收集来的只会是一堆叶子而已。
收集的过程会让我们产生满足的假象,以为保存了就是自己的了,我们要逃出这种假象,真正把知识利用起来。不追求数量上的满足,而要追求实用上的效果。“存起来”是为了更好地“用起来”。
四、让生活从此有序美好
印象笔记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多终端的同步,这样我们存在里面的信息就可以随身携带了。不过如果你认为印象笔记只能用来做笔记就太浪费了。
生活中的所有信息你都可以将其电子化,比如声音、照片、说明书、文件、书籍等等,甚至是你拥有的衣服、鞋子都可以拍照后存储其中,这样当你回顾自己拥有什么的时候,只要打开印象笔记,搜索一下,一切就一目了然了。只要运用的好,你可以把印象笔记变成你生活的大管家,衣食住行无所不能,只要脑洞够大,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工具的魅力之处,主要考验的是使用者的思维哦。
五、记录——接近梦想的第一步
梦想只有写下来了才有机会实现,目标、计划、总结、日记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印象笔记来实现。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我们关注工作、关注生活,但是花了多少时间来关注自己呢?文字书写的过程就是向内探索的过程。当你写下的文字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时候,就是向内行走的过程。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我们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得到成长。
那些曾经立下雄心壮志要实现的梦想,如果不行动总是会觉得遥不可及,那怎么开始呢?最简单的就是从观察自己、记录自己开始。
-----------------------❤-----------------------
说到底印象笔记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运用得好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不过就像书的名称那样《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印象笔记留给了我们很多发挥的空间,用哪种工具不重要,背后的思维才重要。
就像我们在饥饿的时候去吃东西是一个道理,目的是填饱肚子,至于是用筷子还是勺子并没有那么重要,严重的时候直接用手拿起来吃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需求,不要被工具所累,更不要因为要使用工具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比较工具的每个细节。在水里学游泳,在路上学开车,边用边学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所以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用,用哪个工具的时候,不如就直接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