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世纪90年代,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叫《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这歌词“跟着感觉走”的意思,就是我们说的“跟着直觉走”,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
因为“直觉”是指我们不通过过多思考的决定。
心理学研究认为,直觉是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庞大的信息后,经过潜意识运算后,反馈给我们的一个结果,因此这样的结果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更不是我们通过理性分析以及再三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决定。
可以说,它就是一个直接跳出来的结果。因此,当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突然出现一个念头、一种感觉等,这第一个出现的念头、感觉,就是我们的直觉。
比如,青年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凭的就是各自的直觉;儿童总是亲近一个人或总是疏远一个人,凭的也是他自己的直觉;还有一些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的事情,凭的也是直觉。
生活中,许多糟糕的决定之所以会产生,大都是凭直觉做出的判断。因为迫于时间的压力或者对重要信息无法完全掌握,也就只能凭直觉来处理一件事情。
据悉,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曾经研究人的直觉思维好多年,他在多年的跟踪研究中发现,我们至少有80%的决定是靠直觉来完成的,因为它是一种最快捷的处理问题的途径。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说一些模糊的话,如“我感觉这事不对啊”或是“这样做肯定有问题吧”等,这种说法的目的不外乎是自己的思考推理能力不足,想要对方有超强的理解认知来给自己补位。
其实,这样的人之所以会选择模糊的直觉,而不是理性的策略,主要是因为理性的分析虽然能够权衡利弊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它却需要掌握充足且准确的信息才可以进行,这样一来,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据说,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在一次重要的演出时,他所弹奏的小提琴的四根琴弦突然断了一根。
这时,现场的观众都在想:糟糕了,他怎么演下去呢?
但是,帕格尼尼却没有丝毫的不安,他坦然自若地用三根琴弦继续为大家演出。可是没想到,接着,小提琴的第二根琴弦,也“嘎”的一声崩断了!观众又想:啊?第二根也断了,怎么办呢?这下演出真要中断了吗?然而,演奏仍然没有中断。
可是,最糟糕的是,接着第三根琴弦也断了!这下,彻底要完了,大家以为这场演出肯定要半途而废了,于是纷纷准备起身离开,然而,帕格尼尼丝毫没有惊慌,他仍然站在台上,用娴熟的手法在一根琴弦上弹奏,并且声音清脆、悠扬。
他在大家的惊异之中用仅剩的一根琴弦演奏完了整首曲子,自然也获得了异常热烈的掌声。这就是一根弦奇迹! 后来,有人通过研究帕格尼尼“一根弦的奇迹”发现,原来一根弦的秘密是帕格尼尼长期而细致练习的结果。
由此可见,理性才是成功决策的关键。当我们用自己的直觉做决定时,这个决定很可能会基于之前的社会经验或其他刻板印象的影响,使我们很容易图一时之快而忽略其他的可能性。那么,但凡有成果的事情,大都是在精雕细琢中产生的,而一瞬间的直觉是很难妙笔生花的。
并且,直觉所带来的东西,往往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危险性。比如,很多人会受到销售员营销花招的诱惑或鼓动,从而买下自己本不需要的物品;再如,发生火灾时,有些人会轻易地选择跳楼逃生,结果毁灭得更快些……所以,只是凭直觉办事,难免会漏洞百出。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听有人说“下决定时要保持理性,做选择时要慎重”这样的说法。因为靠“直觉”来做决策,并不是良好的选择。
比如,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如果领导在面试的时候,基于大众印象中所谓“好人才”的刻板印象来进行选择,也就是凭自己的直觉来挑选新人,那么,就很可能会直接拒绝一位有利于单位发展的“潜力型人才”。
直觉决策的结果肯定不如理性分析,有时间理性分析或思考却反凭直觉简直就等同于不靠谱决策。
但是,人们却往往习惯于凭自己的直觉去决策,以至于造成了不良的结果而追悔莫及。既然我们知道了直觉思维的坏处,最好的选择就是想办法去避免,尽量避免直觉带来的不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