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人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天安门情节,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肯定会去天安门。1995年我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我来了,后来是爸妈到北京,妈妈带妹妹的孩子们来北京,都去了天安门。
2013年的3月7日我来到北京,从西二环顺长安街步行走到天安门,当时正逢两会召开,隔50米就看见一个老头或老太太带着志愿者的袖章坐着;因为订了晚上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票,在国家博物馆南边就近找了家宾馆住下,登记的服务员问我:你不是来上访的吧?我乐了,真的是首都啊,政治意识不弱。
今年来北京的次数多了,红茶班的同学参加落地情流感时就住在大栅栏里边,我去过一次,n多的老字号让我有点乱,好像和95年时的前门感觉不一样了。
这次在天安门转了好几个圈。头一天,从木樨地到珠市口,6、7站地倒了两次地铁,晚上回来的时候正好陪着伙伴们到大栅栏,心想直接走到一号线坐地铁吧,省得倒了,结果一走走了老远。从前门出来,发现广场东边不能走,又绕到西边,从人民大会堂的西侧走,那时候已是晚上九点多。看到战士们正在演习有人袭击哨兵时的情景,而几米开外,游人们仍在自在的玩耍。
第二天下午,趁着炎热劲过去,好好到前门转转。6点半又来到广场,等候看降旗的人已开始等候,人不多,过去还能站在前面,可还有一个小时左右才降旗,看看笔直站立的战士,心里默默的景仰。
同学说前门是2008年重修的,我们买了一杯酸梅汁,结果一直喝到逛完,你可以想象多么大的一杯。在前门逛是长知识的,鼻烟店颠覆了我们对鼻烟的印象,安徽非遗馆看了那个个五位数的砚台,不由感慨写个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坐了单程的铛铛车,我想,刚有铛铛车的时候,坐在车上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优越呢。
大栅栏里一堆老字号,瑞蚨祥的旧门脸让我们考证了半天,到底是旧址还是搬过来的;同仁堂里,关注的是同仁堂的护肤品,还有无硅油的洗发水,奇怪的是好像在邯郸没见过啊;近的有德云社,看了看还是没进去听听相声。
大栅栏里一群群的人,尤其华灯初上的时候,随着人流在走,象在看走马灯的图画。走着就到煤市街,我的感觉是从外圈又回到了前门。路边的老舍茶馆,当晚的演出是京剧贵妃醉酒,门口拉黄包车的,和旁边停着的汽车混扎在一起,有点乱。
再忙的节奏,也有忙里偷闲的功夫,给自己一个空间,慢下来,好好品味这当下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