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出门踏青,那天正好是华服节,过马路时遇到一群汉服小姐姐小哥哥混杂着身着现代服饰的路人,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
想起以前的我就特别想拥有一套汉服。
大概是因为我从小有一个女侠梦,最喜欢郭襄,也对传统文化有深深的眷恋和骄傲。
然后在我大一的时候第一次拥有了一套汉服,虽然不怎么好意思穿出去。但还是从此开始了我的吃土生涯,再也停不下来。
那时候汉服还不这么为大众所知,汉服商家也远远没有如今这么多。
而且汉服也点小贵的,就算入白菜价的,光是什么各种形制、厚度、颜色还有中衣中裤褥子披风发带绣花鞋发簪什么的买起来就得小几千... ...
不过如今看到汉服越来越为世人所知,内心不胜欢喜。
而且每次出门遇见同袍,彼此相视一笑瞬间感觉无比幸福。
这让我觉得我并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跟我并行在弘扬汉服文化的道路上。
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宏伟的传播文化底蕴的理想,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是对汉民族服饰被忽视感到一点不甘心。
当我读到: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步裔裔兮曜殿堂,婉若游龙乘云翔。”
“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
我深深沉醉于汉服的璀璨华美,想起年初国家宝藏里的那句誓言: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衣冠。
华夏衣冠的魅力不仅在于承载了华夏礼仪文化,还在于它记录了历代汉族染、织、绣等杰出的工艺和美学。
那古老的曲裾,朴素的直裾,娇俏的襦裙,每一种款式,都曾风光过、浪漫过,惊艳了岁月。
汉之古朴,唐之飘逸,宋之淡雅,明之端庄... ...
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于清代“剃发易服”。
秦汉的汉服是三重衣,包括曲裾袍、襜褕直裾两种。
曲裾袍是女士们常穿的,衣服通身紧窄、都可以拖到了地上。
穿着这种款式对身材要求很高,胖点都不好看,妆容也是一切从简。
因为自古以来,古人便以“樱桃樊素口”为美。无需繁琐的发髻和多余的配饰就可以展现它的味道。
花影三重衣,绾青丝画眉入戏; 长袖坠地,难拂相思意。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汉服受到胡服的影响,开始有了变化。
有了窄袖、短衣、长靴等元素,更利于运动还有骑马射箭。
这也说明了汉服不是固化的服饰,会根据社会发展、人体的舒适度、审美的变化而不断进化。
晋制汉服上襦一般是交领襦,腰部有腰阑,襦就是短上衣,《急就篇》颜注曰:“短衣曰襦,自膝以上”。
襦裙的明显特征是上衣短下裙长,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
而且宽袍大袖,衣袖翩翩,给人的感觉是飘逸潇洒,充分展现出女性的美,真的太美好啦!
质如轻云色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
汉晋以来裙子的裙腰束于腰上,而到了隋唐五代时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唐朝时期,样式也从清淡开始走向华丽,且比较开放,参考在唐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仕女襦裙,多是低胸装,现代人称之为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分为交领齐胸襦裙和对襟齐胸襦裙,不考虑形制的话,通常与大袖衫、批帛、半臂搭配进行穿着,恍惚间梦回大唐。
穿一袭襦裙,笔画勾勒出额间花钿,步入琼台池苑,舞一曲霓裳红羽衣。走在长安的街头,每一步都是唐诗的韵脚......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宋朝的汉服,女款还是以襦裙为主,主流式样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襦裙。
同时褙子成为妇女的流行服饰,还出现了与之搭配的宋裤,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日常礼服。
宋代的褙子是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
褙子宽松显瘦的竖线条设计体现了女性追求“以瘦为美”的观念,这一点在现代服饰中也有很多类似风格有所体现。
穿上宋褙子宋裤,无需太多的脂粉做装扮,勾勒一个眉毛稍稍点绛唇,我就是整条街最瘦最清雅的妹子!
青纱衫子淡梳妆,冰姿绰约自生凉。
明制汉服是目前能买到的“最靠谱”的汉服形制,今天市面上销售上汉服款式,明朝风格的比较多。
到明朝时,袄裙逐渐代替了襦裙,变得很流行。
袄裙和襦裙的不同,袄裙不把衣服扎在腰里面。而且还流行比甲,也就是去领无袖的马甲;霞帔是披肩;褙子是长外套。
我一直很喜欢袄裙,而且它一般比较厚重,春秋季节最适合不过了。
只需要佩戴一支简单的编发髻,插上花瓣髻,一笔细细的眉和一抹淡淡的朱红于唇间,就特别温婉娟丽,是个大明少女了!
今天早上去喝粥的路上,就看到一个穿着白底有小花交领上衣和红色袄裙的妹子,粥店的老板娘还问我:那是戏服吗?
我说:没有,那是汉服。
关于如何定义汉服,是整个汉服爱好者圈子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有人说要严格遵循形制,有人说要跟随时代改良,更符合现代人审美。
我个人觉得复兴汉服的主要原因就是传承古老是文化内涵,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很好了。
那上衣下裳,代表天地阴阳。
那圆袖交领,代表天圆地方。
那中缝垂带,代表人道正直。
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汉服是每个女孩都曾做过的梦。
而在我心中,汉服最美丽的归宿,莫过于是有一天,穿汉服上街不会有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不会有是否穿越,穿的是哪国衣服这种问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