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督导课的形式略有变动,两个学员分别做来访者和咨询师,剩下的学员和两位老师旁听。
来访者的问题:
自己是一个公司某部门的主管,上级领导安排需要她们部门有一名同事去外地出差。来访者先给两个年轻的同事打电话,想安排她们出差,结果这两名同事都因为家庭有实际困难没法出差,没有办法她只好找部门另外一名同事来协商这事。来访者找这位同事的时候也是感觉到这位同事孩子大了,家里也没那么多事情,出差应该没问题。可是,当她把想法给这位同事说的时候,同事说她去不成,她有这事儿、那事儿,有这原因、那原因反正就是各种借口不想出差。一开始同事提出的理由,来访者觉得还能理解,也同意同事先办完她的事再去。当来访者已经做出让步的时候,同事还是以各自理由推脱不想出差。这时候,来访者就有情绪了。
事后她回想这件事,不知道为什么这件事这么会让她有情绪?一方面她觉得可能是她觉得同事应该出差,而同事不愿意出差是她有情绪的理由。但是,仔细想想她觉得这样说也不是完全正确,这个想法可能只占50%,那剩下50%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以后遇到这样的事不再有情绪呢?这也是她此次咨询的目标。
和她对练的咨询师帮她慢慢梳理问题,她们两个练了一会儿之后,老师让我们旁观的几个也分别来提问。
我通过来访者的叙述,感觉来访者有两个模式:一个是看不惯;一个是她应该…….
所以,我脑海中闪现的就是她的认知有点小问题,如果能改变认知进而就能让其思想转变,从而带动行为转变。所以,当我和她咨询的时候,我就想来调整她的认知,让她能够换位思考,我觉得当你能够带着中立的态度,不因为这个人是你看不惯的人,所以她做了你认为不应该的事就去生气。而是,设身处地想想对方的感受,这样的安排对方会不会舒服?对方内在会有什么感受?当来访者能够感受到同事的感受,或许这个问题她就能理解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当自己的要求被别人拒绝的时候,去想一想对方的感受和处境,或许就不会让自己生气了。
于是,我就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可是,来访者说:我知道我那样做或许就是用到了不合理信念“她应该”,这点我是有意识的,但这个原因不占全部,剩下的50%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感觉自己怎么说都把来访者带不出来,就像自己被困住了。内心也慢慢着急了,问题没有解决,放手吧觉得很不甘心。于是,我就再来回问问题,但是,因为这时候我的情绪状态已经不在稳定的状态,所以已经有点稳不住阵脚,于是,我也只好撤出。
接着又有其他学员接着问,学员C很快共情到来访者,她说:当你已经先替这位同事考虑过她的处境了,而她却丝毫没有考虑到你的为难,你们两个年龄相仿,她为什么就不能体谅一下你的为难?她没能理解都你,是吧?
是的,来访者不住点头。
这位学员又问来访者:同事这样做是不是让你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了,自己连工作都安排不下去。
来访者说:是是。
就这样来访者被共情到了,她甚至觉察到自己之所以有情绪可能与自己的低价值有关,自己是部门负责人,安排工作下属不听,让自己多没面子呀!
后来又有一名学员又把问题理顺之后,来访者明显情绪缓和多了,还说自己找到答案了。
轮到老师点评的时候,亚丽老师指出我的问题:
我其实是走偏了,我给来访者反馈的问题是她的问题,但是来访者已经说了她知道这个问题。她迷茫的是她所不知道的那50%,而我就是拉着她在她知道的50%里打转,最后让来访者蒙、自己着急,觉得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口。老师说其实这里面就能看出我在生活中的模式,比如孩子在学习被老师批评了,有些妈妈就会直接说:那老师为什么批评,不批评别人?你又犯啥错了?根本不会去顾及孩子的内在的感受,孩子也知道自己错了,TA现在回到家不是想听到妈妈再训斥TA一番,TA想得到的是妈妈的理解(生活中很多时候我就是这样的妈妈,关注事,而没有好好关注到人)。智慧的妈妈会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心愿意打开的时候,TA自然会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关注对方的感受最重要,共情到对方更重要。
这个案例让我深深知道看到对方的需求、体会对方的内心感受太重要了,如果做不到这些真的就不能贴近来访者。同时,亚丽老师和赵老师的话还让我知道了,在咨询中建立好的咨询关系是最重要的,不存在谁来控制这个场的事,咨询师的状态来访者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所以,咨询师温和、稳定、宽容特别具有人本情怀的状态是最需要的。当来访者感觉到咨询师值得信任,咨询师有能力帮他解决问题,咨询师的话语才能影响到来访者。
每次督导课我都感觉是我们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双向学习,当来访者能学习到东西、做咨询师更能学习到东西。这种实战演练真的很锻炼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愿我们这样严苛的训练,使大家都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