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我是分章节来读的,如果说是晦涩难读,最后一章哲学思想上对我来说是真的有一些,打算读完中国哲学简史后再回来读一遍这个章节。这么说吧,东野圭吾的《希望之线》我是花了一个早晨就读完了,《万历十五年》却花了我一段时间,但越是这样的书,读下去越能学到更多东西。
回归主题,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晦涩的《万历十五年》。本来当作历史类书籍看《万历十五年》,看完发现,这书哪是历史类啊,觉得这么一本书看完了不记录一下感受和所学实在说不过去。
看了《万历十五年》的第六章,讲的是戚继光,阅读越有兴趣,这书写的真有意思。它不是脱离历史,反而可以看出作者所讲述的事例都是有据可查的,他讲的是明朝最后一个朝代的其中一年,确实按照章节分别讲七个人物的生平,先是从皇帝展开这个历史背景,再从申时行,张居正讲这个朝代的暗处或者说是走向灭亡的原因,海瑞也是,然后再从戚继光讲那个朝代军事的缩影以及戚继光的为人处世生平功绩,最后讲李贽——当时人们思想的矛盾,是一部值得再看一遍的,光是大量的文献都够人研究的,作者居然能理清然后按照各个方面编写出来展现在普通人的面前,实在是厉害。
“洪武开国,虽然这位天才农民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完备的内外廷制度,财政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庞大组织,但由于其本身农民出身造成的思维上的局限性,同时又因为中国千年来小农经济的束缚和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这个组织从一开始就存在极大的隐患。
松散的财政制度,户部虽说掌管财政,但实际上也只是负责核算查验,不负责统筹分配全国税收,因此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分配。
从写海瑞一章可以看出文官一派最醒目的弊端,中庸之道讲求阴阳却不能建立出完善的司法制度。
再加上文官集团拥有对帝国的绝对控制权,压制武将,造成了虽然有戚继光这样的具备政治头脑的军事家存在,也只能在与当下制度的妥协中做出局部调整而取得暂时的成功,而难以发展。
由于在朱元璋的认知中,官员都应当如范仲淹一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作为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机器,所以规定的俸禄制度在经过多年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下逐渐变得无法支撑官员日常养家糊口,最后贪墨横行就成了必然趋势。即便如此,高尚的儒家思想仍然必须作为帝国上下需要共同奉行的原则而存在,因为法律的欠缺,领土的庞大以及人口众多,使得政府对最下层百姓鞭长莫及,而在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这些百姓恰恰才是社会的主体,此时就需要儒家道德来引导和规范人民的行为举止以保证国家机器平稳运行。
在这样一个僵化的国家中,已经难以从根本调整,即使如张居正,也只能做局部的调整。如我拙见,人情社会仍然作为主体存在。我之拙见,如当下疫情,法律仍是人治和道德的附属,言闭于此,当闭于此。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章对李贽的评价。只是抄录整理书籍,而缺少自我的思想发展,看似是自我的抒发,但不是从文章的描写手法等做分析,而是对书中虚构的人物故事做分析。现代大多数人即如此,所以活得不够通透吧。
黄仁宇先生在附录中就“一国两制”给出了一份来自四十多年前的讨论,那时候这还只是个提议,且非先河,英美荷兰都曾有过所谓的“一国两制”,英国的两种法律制度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悄无声息的融合,而美国南北方却最终爆发战争。也就是说如何在平衡双方利益的过程中完成融合才是最大的挑战。我不禁要思考近年来香港发生的种种事情以及台湾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浅显明了,无须赘述。”
本来想了一大堆,结果写着写着就忘了。现在我终于意识到写文章前列提纲的重要性了,向来不屑一顾,在此检讨
这么好的书,只读第一遍实在浪费,还得读第二遍第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