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读了这么多书,却用不好?
原因有三点:
一用不好,是因为观念有误,搞混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
读书不等于获得知识,读书获取的是信息。信息只有互相连接才算作知识,知识相互连接才能解决问题。知识是能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知识是用来消除生活的不确定性。
越学越混乱,越学越不能解决问题,那你一定学到的是信息,不是新知识。新知识是与个人以往的旧知识产生链接而产生的。
二用不好,是没理解,
读书是理解的过程。看书与听书,只是停留在视觉和听觉的层次,读懂了书中的话,只是与作者传递出的信息有了共鸣、共识,并没有将这些信息落到自己的身上去解决问题。能用来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个知识点就长在你身上,也无需记忆。
三是理解了,没内化、没输出。
内化,就是与旧知的连接。读书要联系自己,与自己头脑中的旧概念建立关联,和自己的经验相连接。
输出,即说与写,就是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说,用口,写,用笔,都是思想的呈现。阅读理解深刻,表达的思想也就深刻,让散乱的思绪落地,通过表达检验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程度。没理解,就说不清,讲不出。
(二)在第一节课中,我学到了什么新知?
1、新知,不是全新的知识,而是产生连接,与过去学过的概念和经验相连接才能获得。新知好比高速公路,把旧知即原有的城市和楼房连接起来。
高级、高等都是未知的,与自己的基础相连接,才能形成新知。要放慢阅读速度,不贪多求快,给大脑形成连接的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2、知识的储存形式。大脑中的知识储存不是按纲目,有条理地存在,而是呈网状、相互链接、不断发散的。要抓住元知识、关键知识。
3、如何判断阅读深度?
阅读过程分为六个层次,也是学习不断深入的全过程。
首先,第一层次,刷了书,获得数据。没有深加工。读过、听过,合上书就忘。
其次,获取信息,了解作者所说的意图。
第三,形成知识。即内化,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产生链接,能解决问题
第四,瞬间醒悟。原来是这样!拍大腿。形成自己的框架。
第五,感觉好像明白了,两个点打通了,形成知识点的连接,其实还没真正掌握。
最后,击穿,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洞见,成为智慧之人。
5、如何验证自己读懂了一本书?
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6、其他
创造社会价值。如,老师的读书变现能力。
辨别糟糕的知识,如出租车知识,听书、引述和转述。
书评,如别人嚼过的口香糖,少看或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