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朋友几近不惑之年,父母也都因年岁已高,身体会有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的朋友都一致有同感:最怕半夜接到来自父母或者老家的电话。因为大部分情况下,这样的电话消息都是我们最不愿意听到的事:父母或摔倒,或急病,或去世……
身边也有朋友像我一样,已经经历过亲人的离世之痛。但现在每每提起,仍然会瞬间湿了眼眶,悲伤不已。
前些天,一位失去爱人的朋友向我倾诉到:三年了,我通过看心理学的书、运动、冥想、努力工作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疗愈失去他的这份伤痛,但我现在向朋友提起这件事时仍然会哽咽到说不出话,泪流满面……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在想到他,提起他的时候不再这么悲伤……
经历过亲人的离世后,面对悲伤的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希望我们能够尽快坚强起来,放下过去的悲伤,重新积极乐观的面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我们自己也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尽快忘却伤痛,正常生活。
然而,悲伤并不是感冒,吃点药就马上好了,而是一段需要我们去接受和背负的经历。要想从悲伤中挺过来,我们做不到完全忘记过去,完全消除悲伤,但也不想被悲伤的洪水淹没,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那怎样才能更好地疗愈悲伤,让自己逐渐从悲伤中恢复过来呢?
美国咨询心理学硕士、作家梅根迪·瓦恩,在2009年失去伴侣后,在悲伤支持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方法,并整理在了她的这本《伴你走过低谷—悲伤疗愈手册》一书中。
这些方法和工具,包括书写、情绪地图、健康提示等,也包括可以裁剪的、能涂鸦的提示卡片或图画等。可以帮助我们与悲伤建立起一种联结,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悲伤,并学会如何去承受和背负它,继续善待自己,有勇气面对未来的生活。
我从这本书中提炼了三个悲伤疗愈方法,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应对悲伤情绪。
一、写下你的悲伤,放入情绪保险箱
作者在书中讲到:
人处于悲伤情绪中时,认知很容易出现变化。记忆、理解和保持专注-这些动作都需要花很大的力气,而你眼下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所谓认知的改变就好比你的大脑里有100个脑力单元用于应对日常生活,而如今,巨大的悲痛、创伤、伤心和孤独感占据了其中99%的脑力单元。仅剩一个脑力单元支撑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例如安排拼车和葬礼的细节。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你甚至感觉大脑的空白的。虽然这样的空白也许是大脑的自我保护,但却让你无法再像往常一样“正常”生活和工作。既没有心力去向其他人倾诉和求助,又无法调动起自我疗愈的动力。
这时,你可以将悲伤的情绪写到一些卡片上,无论是对你身体上的影响还是心理上的影响,抑或是你对悲伤的恐惧。当把这些占据你大部分脑力单元的情绪从你的大脑记录到纸上的时候,你的大脑可以从悲伤中获得片刻喘息,逐渐开始变得理性。然后,再把这些卡片封装到一个可以上锁的箱子里。给他们一个安全的,不被被人看到的空间,也会让你更有安全感。
在给一位因母亲离世而陷入巨大悲伤的来访者咨询时,我教会她用这个方法。她反馈说,当她把无法向身边人言说的那些伤痛、思念、遗憾和无力的情绪都写到纸上的时候,因伤心哭泣而揪着的心和紧缩的肩膀,开始慢慢的放松下来。当她把写满悲伤情绪的纸封存在她带锁的箱子里时,心里的沉重也变的轻松了一些。
二、制作“自我照顾”清单,善待自己
要从悲伤中走出来,你最终要依靠的一定是你自己。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情绪状态和境地下,学会照顾自己,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功课。
作者在书中说到:
当你感觉疲惫时,良好的自我照顾措施有助于你休息和精力恢复。定期自我照顾则可以防止你彻底陷入精力耗尽的状态。正如教育家凯特·坎菲尔德所言,良好的自我照顾措施可以帮助人重新振作,以最期待的方式重新参与到生活当中,更从容、更平和地应对各类挑战。你不再害怕露面,生活也可以继续。
你可以制作一个“自我照顾”清单,清单中可以是任何让你感觉良好的事。比如做一次按摩、洗个热水澡、给自己买一束花、带狗去海边、看一场戏剧电影、去旅游、画画、K歌、约好闺蜜出来聊聊等等。
每当悲伤再次来袭时,你都可以拿出这个清单,找一项当下能让你感觉好的事情去做。尝试去善待自己,哪怕只有几分钟,也是疗愈自己很重要的方式。
三、明确边界,转移“越界”谈话
“别再伤心了!你还有孩子,为了孩子,你也要坚强起来。”“别哭了,他/她也不想看到你这么伤心”“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你也该走出来了”……处于失去的悲伤中的你,一定听过这样安慰或评判的话吧!是不是也会碍于面子而无法打断或者结束这样的对话呢?
对于这样让你感到不舒服的“越界”的谈话,作者建议通过明确边界来转移或结束。具体可以通过回应担心、明确边界、转移话题这三步,表达出你的态度和界限。
你可以这样说:“我很感激你为我的生活着想(回应担心),无论如何我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生活,我并有兴趣讨论这个(明确界限),我们来聊点别的事,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吧(转移话题)”
不用担心你会因此伤害了某些关系。作者在书中的观点我非常认同,她说:
“如果有人能够理解(甚至于欣赏)你对自己内心的坦诚,他们就会与你一同面对。如若不然,就优雅地、明确地、满怀爱意地任其自行离去吧。”
最后,如果你正处于失去亲人的悲伤中,或者即使过去了很多年,你依然会被失去亲人的悲伤所影响,真诚推荐把这本书看作一个工具箱,在你需要的时候,用书中的工具和方法来疗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