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片爱在三部曲,我拙劣的文字表达根本难以描述出我对于影片的深情。机缘巧合之下先看的是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 让我十分好奇这个故事的前世今生,于是千方百计看完了三部曲。
简言之爱在系列就是讲述了发生在席琳和杰西之间的爱情故事。《爱在黎明破晓前》是这对年轻人在火车上偶遇搭讪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激情之下,席琳随杰西在维也纳下了火车。整部影片以二人对话为主,他们在公交车上,在公共墓地,在酒吧,在街边,在游戏机旁,在音像店里,在草地上畅谈着童年故事 ,人生经历,宗教,信仰,科技,爱情,两性关系……
古旧的唱片店里两人的深情对视把与爱情有关的悸动暧昧展现的淋漓尽致,流浪诗人写的有“奶昔”的情诗就像是在讲他们的故事,而占卜人的预言既充满了神秘感,也暗示了席琳和杰西在第三部中势必出现的矛盾。这也是我想重复多次看的原因之一,你无法预知下一次的观看你又会发现导演别出心裁的在哪一句话或者哪一个镜头里埋下了什么样的伏笔。影片中,黎明破晓后,二人就要分道扬镳,因此他们相约六个月后在维也纳相会。
1995年这部影片上映,9年之后迎来了《爱在日落黄昏时》。有趣的是1995年我尚未来到人世,而我先看了《爱在日落黄昏时》 ,再看《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感觉既像是在回忆往事,又像是经历了让人着迷的时空穿梭。
在第二部中,杰西将两人的故事写成了书,巴黎签售即将结束时竟遇到了席琳。谈话中,杰西才知道席琳爽约是因外祖母的意外去世。说到这里,又不得不夸赞一番导演。第一部中,席琳在与杰西聊天中多次提到了外祖母,足见这位老人对她而言的重要性 ,这也让那场错过合情合理。杰西要赶飞机,于是两人的相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下午。这让天真的我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在看表,生怕这时间太短暂续不了九年前的缘。导演选择地点也十分巧妙,不论是维也纳还是巴黎,都是爱情发生的最好场所,除了浪漫别无他物。不过依旧是还是男女主角两个人撑起一部电影,从咖啡厅到塞纳河畔,从游船到席琳的家,内容也依旧是聊天。原谅我词汇太过贫乏,无法描摹出那种相谈甚欢的美感。但不要以为仅仅聊天会乏味。观影之初吸引我的是恰恰是他们的对话。那是两个多么睿智的灵魂的对话啊,我所有无法言说的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感都被席琳一一道出。从来没有人把我或拙劣或高尚或自卑或骄傲的神经质的关于宇宙,生命,事业,情感,宗教,信仰的困惑表达的如此透彻。那种“我也是这么想的”的快感完完全全的俘获了我。
回到影片,杰西已经结婚生子,而席琳在逃避现实和追求爱与被爱的种种矛盾中选择了一个并不经常相见的男友。两人开始时都对那一夜轻描淡写,仿佛已经过去了。直到席琳在车上情绪爆发,他们才说出了郁积在心中的对现有生活的不满和对彼此念念不忘的那份深情。席琳说那一夜仿佛消耗了她所有的浪漫,她难以再深爱别人。杰西也坦言直到婚礼时坐在婚车上,他依然幻想能够偶遇席琳,他甚至看到了席琳出现在街上,天意弄人,席琳在美国时居然真的住在那条街上,可他们还是错过了。杰西诉说自己无数次午夜梦回的怅然若失让席琳潸然泪下。临走前,杰西坐在沙发上看着席琳为他调咖啡,学着女歌星跳舞,拿着吉他唱情歌。那句“你要错过飞机了”,“我知道”的对白在那一刻比我爱你更撩人。我悬着的心也才放下来。
两人谈话中,杰西表现出的对于儿子的爱,以及想陪伴他长大的情感成了第三部故事展开的隐线。而杰西作为男性对事业的重视,追求理想的欲望,席琳在关于两性问题的阐述中她独立,追求自我价值的的态度也暗示了第三部的矛盾。可以说,爱在午夜降临时,就是把他们性格中所有的美好以及缺陷折射在了生活中。第一部里是年轻的荷尔蒙的骚动,是激情的碰撞,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换取相知一世。第二部是感叹相逢恨晚,造化弄人 ,但还是在结尾补了我们心口的缺。不能了却的遗憾都在电影里得以实现。或许也可以说这是导演在完成一个未完成的心愿吧。
这三部跨越了18年的电影里面还有另一份深情。据传导演也曾邂逅过一位女郎,因此才生发出了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电影灵感,不过不像电影里那么浪漫圆满,他们交换了电话号码却败给了现实,激情之后只剩下远距离联络的不耐烦,真正的女主也在爱在黎明破晓前上映之前香消玉殒……
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时》,把现实赤裸裸的撕开给了我们。杰西在机场送走儿子(杰西和前妻的孩子)以后, 两人驱车带着双胞胎女儿前往希腊度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插入了几个独具匠心的配角。而且每个角色的出现以及每一句台词的安排都耐人寻味。每一句台词似乎都在阐述一种生活态度一个人生哲理。
激情过后,生活终归于平静。就像故事的开始也是源于席琳受不了火车上一对夫妇的争吵而换座位到杰西旁边。他们的对话是探讨“为什么夫妻之间相处久了,男人会失去倾听高音的能力,女人会失去听到低音的能力”。而这句话又多么精辟的总结了中年婚姻的症结所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乌尔比诺医生和菲尔米娜的冷战爆发也仅仅是因为浴室里有没有放香皂的问题。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他们也不过是凡人。琐碎的生活小事,不断的摩擦斗嘴。这让我又想起第一部杰西劝席琳下火车时的所言,也许你会发现你选择的人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无趣,但至少你没有遗憾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第三部中席琳的半裸戏份,她已经不再性感,乳房下垂,腰部脂肪堆积,依旧敏感,神经质,有时候甚至不可理喻。影片矛盾在于杰西希望席琳放弃工作和他搬到芝加哥以让他弥补对儿子缺乏陪伴的亏欠,而席琳认为儿子显然已经很成熟了,不再需要他弥补什么,错过的已经无法弥补,而她也不想放弃工作。真实的夫妻关系总是这样,他们也和所有夫妻一样,总是可以完美的把这件事的不满迁怒到对这个人的不满上。席琳大喊“我不再爱你”后摔门而去,杰西自己写了一封来自未来的信来逗乐她,说到“如果你想要真爱,那么真爱就在这里。它不完美,但是现实就是如此”。其实妥协,平淡,包容就是爱情最原始的模样。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但从第三部中,我看到的又不仅仅只是爱情。 事实上,在此,从一个女性的角度上我深深的理解席琳。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无法做到牺牲自我完全成为一个家庭主妇。而大多数女性又常常在步入婚姻以后沦为家庭的奴隶,谁又能保证自己对事业的热情不被生活的琐事消磨掉,而男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置身事外,冷静的处理,他们不会因为爱情或与一个人的相守放弃事业。在这种意义上他们分别代表的又是一个群体,世俗不知不觉中赋予了不同性别的不同的责任。但他们又是灵魂伴侣,所以本质上还是同一类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对待理想,现实,情感等等问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
我想我永远忘不了杰西对席琳说的那句“你好像很久没有思考了。”一个人无论何时都不能失去自我,哪怕是在爱情面前也一样。正如杰西一开始所言,其实没有什么比爱情更自私了。思考即是自我存在与否的判别标准之一,人与人之间首先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互相吸引恰恰是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自我特征。
不可否认,关于爱情,这部电影堪称经典,但它又岂止是一部爱情片?爱情之外它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无论是精辟到每一句都能摘出来细细品味的台词还是每一个小细节的伏笔处理每一个小人物的暗线铺陈还是两个人灵魂深处散发的巨大魅力或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探索自我的过程都值得一看。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如此痴迷,感触良多,阅历尚浅,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