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之感观,是了解世界的唯一通道,不像人类通过理性之智可以得知地球绕着太阳转,称其为“日心说”,高等动物之智只能得知天盖在地球之上,称其为“盖天说”。
有些低等动物,甚至有些高等动物其感观并达不到五观,即使有其结构也比较简单。像水螅这样的腔肠动物,只有触觉与味觉,像嗅觉、听觉和视觉都没有,它们的世界太简单,只将世界分为两类食物和非食物,除此以外,它们根本不知道世间还有何物?
蝙蝠属哺乳动物,是高等动物,但其无视觉,就根本不知道有个太阳;扁形动物有视觉,但只有感光能力,形不成图像;夜行动物大多色盲,只能感知黑白两色。
有些动物连感知天敌的能力都没有,特别是有剧毒的低等动物,像线形动物蛔虫,由于营寄生生活,其感观退化,感知能力极其有限。
因此,动物越高等,感观越齐全,也越复杂,它们心中之世界也越复杂。世界越复杂,动物们需要在越复杂的世界求存,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找到食物,躲避天敌,难度也就越大。这些动物必须具有分辨能力,那些能吃,那些有毒,那些无毒却不能吃,高等动物要通过颜色、形状等分辨食物,而颜色、形状相似的东西,有的营养丰富,有的却有毒,分辨何其之难。
做为高等动物,必须要知道,从众多植物和动物中找出能吃的,称其为“知性”。高等动物必须通过分辨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因为它们感知到的世界很复杂,而低等动物感知到的世界相对简单,与求存无关的一般是感知不到的,只能感知到与求存有关的,无需分辨便可求存,所以,我们把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称其为“感性”。
因此,感性感知的对象是单一的,知性感知的对象是复杂的;依赖感性求存,无需分辨,依赖知性求存,还需分辨;感性求存无需求知,知性求存需求知。
人类是感性与知性的结合体,触觉、嗅觉和味觉,属感性求存之感观,听觉和视觉属知性求存之感观。苦的臭的不吃,香的甜的就吃,无需知道,红色水果是否能吃,还需分辨,因为有些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