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误区,申论学习需要背诵记忆大量的理论素材。
在这种错误思维的引导下,开始走上申论学习的不归路。热衷看新闻报导、报刊杂志、评论员文章、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甚至有人把党的十八大报告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当煞费苦心地完成这些工程量巨大的任务时,在考试中可曾有半点的功效?所背诵的东西用在了哪里?年复一年,均是如此重复,从来不作反思。申论是根据所给材料作答,一切答案均来自材料,借鉴江西诗派的做法——“无一字无出处”,这才是申论答题的正确做法。
第二个误区,站在政府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替政府说话。
这是恶意揣测命题思维。一套申论真题,所给材料有七八千字,一眼望去,除了材料还是材料,哪里及得其它?政府的角度是什么?有人说是公平公正,话虽有理,但与申论没有任何关系。在申论考试里,政府的角度就是材料反映的内容。综合分析、小文章写作等题目,一般要求“观点明确”,这里的“观点”,不是你的观点,也不是材料之外政府的观点,是材料的观点。大作文的论点也必须来自材料,题目给出一个主题,不是可以随意提论点的,这是与高考议论文唯一不同之处,高考议论文是围绕所给题目自主地提出论点。简言之:申论以材料为王,申论作答离开材料就是耍流氓。
第三个误区,潜意识里认为申论只考察一种能力,即提对策的能力。
之所以说是潜意识,是因为表现上看很多考生也认为申论有好多题型,考察多种能力,如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文章写作,但现实操作时,所有的题目都是对策思维,答案全是对策,归纳概括题目的答案是对策,综合分析题目分析没几句立马转入对策模式,大作文大对策套小对策。而面对真正的对策题,又不会提了,于是迷信所谓的“万能八条”。“万能八条”据说是这样的: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这些是什么鬼玩意?根本不是对策,充其量只能算是公文最后的注意事项或有关要求,是所有公文通用的内容。“万能八条”可能是很多考生申论学习中走过的最长的一条路,如果你还没走,建议望而却步,否则,会误入歧途乃至万劫不复。
第四个误区,死抱大纲不放,认为省部级和地市级申论考察能力有区分。
看看大纲是如何规定的: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好多机构把大纲内容分析来分析去,到了抠字眼的地步,甚至建议考生背下来。言之凿凿,不等于有应试价值。大纲是人社部制定的,命题人从来没有关注过,大纲有考察能力区分,命题人从来不作区分。实际情况是,省部级和地市级考察的题型交叉出现,比如某种题型或能力今年在省部级试卷里考察,明年同类型的题目或能力就会出现在地市级试卷里。
由第四个误区延伸出来的是申论有国考、联考和省考的区分。
公务员考试是能力考试,不是死记硬背的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国考、联考和省考申论自然各有自己偏爱的题型,但考察的能力是完全相通的,甚至相互借鉴模仿,连命题人都存在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