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月笙曾说过一句话:“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他这么说,也这么做。所以曾一度上海滩的黄包车夫,短衫阶层,喊出了“做人要学杜月笙”的口号。
杜月笙14岁闯荡上海滩。起初在一家水果店当学徒,练就了一手削梨皮的绝活---“刀转,梨不动,一刀到底”。因此被人称作“莱阳梨”。
多年后,他在上海做了“地下皇帝”。很多人飞黄腾达之后,都特别不愿别人提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杜月笙不同。
每次他回到过去当小混混的地方,都有一帮乞丐围上来大喊:“莱阳梨,给点钱!”
杜月笙只是一笑,然后吩咐身边人:“多给点”。
顾嘉棠是杜月笙手下的“四大金刚”之一。在外人面前一向对杜月笙毕恭毕敬,但在私下里,常常打趣杜月笙,拿起梨子走到杜月笙面前:“来,削一个”。
杜月笙会笑着接过梨子。
杜公馆的佣人评价:“杜先生好侍候,我们做错事,他也轻言细语”。
几件小事,我们对杜月笙“上等人,没脾气”的做人态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但是我们也有一个明显地发现,杜月笙的这一态度面对的都是底层。难道杜月笙对所有人都是这么好脾气吗?显然不是。
2
1948年,国民党管制物价,派蒋经国去上海严惩囤积居奇的商人,此行称作“打虎行动”。
小蒋摩拳擦掌,决定大干一番。为了杀鸡儆猴,一到上海便抓了杜月笙的三公子杜维屏,罪名“囤货炒股”,判处8个月徒刑。
一时间上海报纸满是杜公子被抓的消息,杜月笙颜面扫地,气愤不已。于是召集门徒四处活动,搜集蒋氏姻亲豪门在上海囤积居奇的情报。
9月下旬的一天,小蒋召集上海工商巨头在浦东大楼开会,对部分人在行动中阳奉阴违的做法,进行诘责和威胁。话刚说到一半,杜月笙拍案而起,要求小蒋一视同仁,先去查一查孔家的扬子公司。
杜清楚,扬子公司的总经理孔令侃是孔祥熙和宋霭龄之子,代表了蒋家的利益,小蒋一定不会动他。事实证明,这一军直接将死了小蒋“打虎行动”的整盘棋。杜公子释放。
由此可见,杜月笙并不是对谁都没脾气,他的脾气是因人因事而不同的,否则我猜,他一生顶多会被称作“老好人”杜月笙,而绝不会成为“教父”杜月笙。
3
那么,杜月笙这种因人而异的做人之道,到底基于什么样的逻辑呢?我们应该对什么样的人客客气气?对什么样的人直言不讳呢?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候对人又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对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起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装不下太多指责和训斥,他只配用世俗的礼节!”
这个故事很有道理,但美中不足的是,把人分了“上等、中等、下等。”
从人性的角度讲,人的自我强大程度的确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对待方式,但这和“上中下”等无关。
比如,婴儿的内心都是脆弱的,他们需要养育者不断给予积极的回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优秀的、可爱的。
好的养育环境下,孩子到了3岁就慢慢形成一个小小的自我。这时候孩子就可以承受一些打击。等他的自我变得更强大的时候,和他的沟通就可以直言不讳,直指人心了。
所以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自我的确分为3个层次:对自我脆弱的人,要多给予支持;对自我尚可的人,支持和打击一起使用;对自我完整的人,就可以给予打击,直指人心,逼他更强大。
从这个角度看,杜月笙深谙此道。但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容易背道而驰,对脆弱的人直指人心。因此在历史上,诤臣遇到昏君,下场都很惨。单从处世智慧来看,这怪不得对方,只能怪你不懂人性。
反过来讲,杜月笙显然是一个自我足够强大的人,如若不是,乞丐在街边大喊“莱阳梨”,恐早已被扔进黄浦江种了荷花。
4
在这一点上,杜月笙的大哥黄金荣就要差去一大截。
早年间,杜月笙还只是黄公馆一门生。经常陪同黄金荣去接济穷人,说是接济,实际上是为了扩大黄的影响力。不管目的为何,做了就要做的漂亮。可黄金荣不是。
街边分粥,很多人吃完一碗,会悄悄地挤进人群盛第二碗,这事被黄金荣发现,他会命手下将这些人打个半死。
好事做了,但并没有在穷人中落得好名声。这事让杜月笙很看不起,他认为黄金荣目光短浅,不懂人性,做不了大事。
后来杜月笙发迹,也会做同样的事。但他了解这些人,因此会鼓励他们“尽管吃”,偶尔还会亲自为这些人盛上一碗,因此在短衫阶层,他的声名也极好。
所以,从杜月笙做人,我们可以看到,做人的成功,绝不是凭主观的喜好,而是要看清楚对方是谁。对方的自我强大,我们可以开开玩笑,直言相对,甚至诤言相向;如若对方的自我脆弱,我们则要多一些鼓励,赞美和肯定,或者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