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重新看得到app中订阅的专栏,发现其中有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信息,方法,知识点等等。在欣喜之余,多出许多忧虑:该听谁的,该如何下手,该用哪个?
在回头看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专栏,其中的自我管理的工具中,钟摆型精力管理,组合式工作,加减乘除4种高效能策略这3种对我最有用。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或领导安排,每天我都有大约3小时在单位的时间可以自己分配。在过往,我有时用这些整块时间去备课,可是发现在电脑前久坐,渐渐出现思维倦怠感,然后就开始翻手机,对自己的解释是:就休息一会会吧,实在想不出来了。然后效率就非常低下。有时也会用这整块时间学习,看一些文章或书籍。但是看着看着也会看不下去。原因是我太高估自己的注意力时间了。真正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其实也就40到45分钟。因此在各种模块中自由切换就能很好地提高效率。大脑在切换模块后,对于不同的事件,会重新投入并活跃,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效率,时间利用率低下的问题。钟摆式精力管理起了作用。
就拿写这段文字来说,我是利用中间空余的碎片时间写的。这也就是提高碎片时间的利用率。之前常常会忽视这些碎片的时间,认为这么点时间,什么也做不成,就给自己放空好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其实根本没有整块的时间去坐下来好好学习或思考。这些碎片时间的利用和叠加同样让我的精力和时间利用率提升了。
跳出白天的工作,平时我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陪伴年幼的孩子。这又把我的时间分割开来。我时常焦虑:又要上班又要陪伴孩子,还有种种家中琐事,各种关系需要处理,自己的时间寥寥无几,生活似乎很忙碌……但当我将生活分割成几个模块:工作,孩子,学习之后,将模块分布到生活场景中,将生活模式化:每天,工作中的碎片时间提升效率学习,每天晚上的时间留给孩子。每周周末孩子午睡时间用于学习,每周周末的时间用于陪伴孩子。
这样一来,时间的也有了,精力也节约了。再多再好的方法也需要去在践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践行之后,才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