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是这样的:
手机像一个黑洞一样吸走了我们所有的闲暇时间,再也无法腾出大块时间来学习、思考、写作——这就是信息爆炸带来的“碎片化”效应。
而大神的日常,竟然是这样的:
他们每天好像有用不完的时间,烧不尽的热情,一个人顶十个人,同样是在“碎片化”的时代里,他如鱼得水,乐在其中。
所以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如何适应碎片化生活,甚至把“碎片化”变成你的优势。
第一步,接纳“碎片化”时间。
互联网是个大趋势,信息爆炸也是个大趋势。据说每天生产出来的微博、新闻、段子加起来有300多亿条,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但我们不可能违抗趋势,只能顺应趋势。所以同样的,我们无法阻止“碎片化”,只能逐步的适应它,继而才能“利用”它。
这就好比刮风时,最容易被吹断的是那些坚硬的树枝;而柔软的枝条则随风摇曳,大风过后,它依然如故。
所以我在昨天的文章里说:如果你一定要有一张书桌,不受打扰的环境,再加整块的闲暇时间才能开始写作——这就是要求环境适应你,要求有一个“硬区域”。然而现实情况是你总会被打扰,你总是没时间——所以你得构建自己的“软区域”,主动适应任何环境,训练自己利用任何碎片化时间。
适应碎片化,首先要接纳。“生活就像强奸,如果没法反抗,那就只好享受”——话糙理不糙。
第二步,为每一个“碎片化”时间设立目标。
手机提示音像交响乐一样闹个不停,微信群消息像瀑布一样一泻千里,朋友圈的小红点数字像魔咒一样吸引着你不知不觉刷上半小时。军哥得提醒你:不是你对“碎片化”无可奈何,而是你主动放弃了掌控生活;不是你做事效率低,而是你压根就没有目标。
有目标的人是什么样的?当年明月利用下班时间,写下皇皇巨著《明朝那些事儿》数百万字;秋叶利用通勤、上厕所、吃饭时等各种碎片化时间,一口气回答了500个分答提问;彭小六坐高铁喝饮料都能喝出灵感,掏出笔记本电脑写下一篇《我们的灵感为什么那么少》;泰国清迈机场,一群日本孩子们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没有玩手机,没有上蹿下跳,而是一人一本书捧在手里。。
我个人非常喜欢用“滴答清单”APP来做目标管理:
把未来2小时乃至一星期内的待办事项记录在其中,一旦有十几分钟或者更多碎片时间,我就把手机掏出来,从清单里面挑一项去完成,比如公司广告文案、文章创意构思、写自省日记…我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的。当一个又一个小任务被打勾从手机桌面上清理掉,心里的成就感真是爆棚啊(而且每完成一个任务,我还会奖励自己打3分钟小游戏作为奖励,好玩到根本停不下来啊)!
第三步,学会把“碎片”粘起来。
很多时候时间都已经碎成渣了,实在用不起来,咋办?——答:粘起来用!这个方法段位较高,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掌握。老衲苦心孤诣,钻研数十载,才有了一些小收获,今天全部贡献出来,希望后来者学有所成:
1)坚持早起:创造整块时间。军哥能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反倒是早起的功劳最大。为什么?因为我提前1个小时起床,节约出来的却是3小时不止啊——早上无人打扰,都是你自己的时间吧?错开高峰期出行,节约了时间吧?起得早晚上困,再也不刷剧熬夜了吧?
2)关掉手机流量:专注当前目标。我从大神李笑来那儿学到了这门绝技:就是关掉流量专心做手上的事情,50分钟后闹钟响了才可以打开手机,利用休息的10分钟回复消息——好歹也是“粘”出来50分钟大块时间了嘛!亲测“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的感觉好棒,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受各种垃圾信息的干扰!(PS:别担心,有急事的人会给你打电话)!
3)稍后阅读:碎片时间搜集,整块时间阅读。你可以用“有道云笔记”把微信上看到的好文章先集中存在一起,有空了再阅读,也就是把浏览和阅读分离开来:用碎片时间快速浏览、搜集归类,用整块的时间精心阅读。这样,你就可以用大块时间阅读你搜集的某一类文章,学习知识更系统。
一切努力和收获,都要靠时间的投入与累积。俗话说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一定会为你创造更多的机会!
亲爱的朋友,你有更好的“碎片化时间”使用心得吗,可以一块分享出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