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家门,迎面的是一堆红薯,要不就是各种自家种的蔬菜,跟母亲说过很多次,不要把红薯弄到家里来,本来城里的房子就窄,饭厅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感觉下不去脚,可是母亲不听,她所认为的就是这些东西都是全天然的,自家种的省钱。
我想,大概很多跟父母同住的伙伴,都会有这样的困扰。明明好不容易在城里买了一个小窝,想学着电视剧里的城里人过干净的日子,可惜,只要有母亲在的地方,便是无尽地脏乱,说不听,稍不注意就要升级为语言战斗。
在70后作家马笑泉最新长篇小说《日日新》里,主人公也有跟我类似的烦恼,他母亲是捡纸板放家里,等堆多了卖钱,不管是脏的问题,还是堆在家里占空间,反正年轻人都看不惯这一行为,可是老年人却是乐此不疲,毕竟这是可以变现的唯一方式。
《日日新》讲述小区里的家长里短,从不同人物性格、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处事行为,展现城市社区生活的细节,贴近生活,演绎小说版的街坊邻居。
周建成在机关上班,他老婆在银行上班,双职工,比较忙,他的母亲梁春花从农村过来帮他带娃。阮中华跟他媳妇开店,他母亲聂爱红也是过来帮忙带娃的。周建成的母亲比较朴素,话少,有自己的生活智慧,阮中华的母亲比较张扬,有自己的个性,虽然帮忙带娃,但是有自己的生活节奏,跳舞打麻将,老年生活不亦乐乎。
有一天,车库里出现一个不讲理的男人,把车停到过道,拦住了周建成的车。因联系不上车主,只得让物业锁车,没想到下午回来时,车已开走。物业的意思是车主态度较好就开锁让他走了,而周建成只想得到一个道歉。
正常人的思维里便是开车不挡道不挡车,当你遇到这种不讲理,为了自己方便故意乱停的人时,就想讨一个说法,可是物业给不了说法,又找不到车主。
事后,终于找到车主,一看却是个蛮横的主。两人之间有了语言上的交锋后,乱停车的人居然暗地里把周建成的划了,周建成大火,找到物业调监控,监控显示那个人倒了垃圾是往周建成的方向走过,但没有具体的画面,也判定不了是那个人干的。
周建成气愤物业的不作为,也为被划的车生气,找物业理论也得不到说法,此刻监控室的保安说,有时候监控也会坏的,给他指明了一条发泄的道路。于是他趁没人的时候,把乱停的车也划了,以解心头之气。
梁春花知道这件事后,只问了那个人是几栋几号的,于是她也上演了新的闹剧。梁春花跟黄奶奶耍得好,于是她让黄奶奶偷偷地把垃圾倒在那个人的门口,当那个人发现两次后,得知是黄奶奶倒的之后,就跑到黄奶奶家里耍横。谁料黄奶奶的儿子是当过兵的,很是有几下子,一顿收拾后,那个人就消停了,正应了欺软怕硬这个词。
在仁义道德面前,大家可能会觉得周建成暗地里划车,他母亲暗地里指使别人倒垃圾,这些都是小人做的见不得光的事,但放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当我们正常地跟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时,并没什么用,只会让我们自己气得牙痒痒的。而背地的方式,才会真正让我们解气,甚至找到整治蛮横无理的方法。
聂爱红则是一个话多的婆婆,自己穿得好看,也要指点别人的穿着,属于那种“多管闲事”的主儿。比如同一楼层有个未婚的女子,看着很精致的样子,因为她没结婚,有男朋友过夜,聂爱好听见过那种事的声音后,就觉得这个人不检点,到处去败坏她,这就像楼下八卦的阿婆。
后来新搬来一对邻居,他们养狗,很大只的狗,不牵绳不戴嘴套,引发了新的战争。带娃的奶奶们肯定是建议把狗拴住,戴嘴套,那么大只狗,对小孩子来说太不安全了,于是她们到物业处去闹,没想到刚到物业,看到同一楼层的未婚女子也在。
为了业主的共同利益,他们又站在同一战线,不管之前有过什么纠纷,还是各自看不对眼,都默默地忍下个人恩怨,对抗物业的不作为,建立业委会。
着眼社区的小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一样,刚搬进小区的大集体中,从以前村落的形式进入到高楼群居,不仅有生活习惯的不同,还有社会分工的不同,一个小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人人都不同,为了共同的利益,又可以变得和睦相处并肩作战。
《日日新》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很贴近现实生活,没有曲折婉回,有的只有足够多地细节,刚开始看的时候:这写的啥?看完之后:这确实是身边的生活,细致入微,人物性格生动饱满,人物形象具体灵动,从现实里走出来的文学作品,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