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孩子有谁没有吃过食堂?小时候吃的是父母单位的食堂,上中学了有可能吃寄宿学校的食堂,然后是大学食堂——工作单位食堂……
从小到大,我吃过不少食堂,虽然其中的饭菜大都不记得了,但总有那么几样美味佳肴的滋味一直顽强地留在脑海里,让我回味不已。
一 、难忘的馒头花卷
初中时我寄宿在舅舅家,舅舅在县政府上班,那里的食堂伙食号称全县最高水准,我和上小学的表弟经常去那里用餐。
吃过若干餐以后,我俩对食堂的伙食评价高度一致——菜式一般般,主食很出色!(不知主厨听了会不会气死)
但我们俩评价又有很不同的地方,表弟喜欢的主食是那里中餐和晚餐的米饭,他觉得吃起来很爽口,比家里煮的软米饭强多了。
我热爱的却是早餐的面食,尤其是馒头和花卷,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面点。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馒头花卷只不过是普通面食而已,哪里有美味可言?
但对少年的我来说,那真是美味啊。
首先它们很香。买一袋馒头花卷回到家里,一拿出来摆在盘子里,那种地道粮食的香味就飘了出来,仿佛可以闻到阳光和麦田的气息。
而且它们软而有弹性,外形又那么精致可爱。尤其是花卷,巧手师傅把它一层层叠起像一朵花似的,还有它里面点缀的葱花是那么香。
这样的馒头空口吃已是上品,如果再抹上奶奶自种自磨的辣椒酱,那简直是无上的美味。
这样的花卷,则无需任何配菜,其本身淡淡的咸香足以打开早晨的味蕾。
以后我走过很多路,南来北往,吃过很多面点,但奇怪的是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馒头和花卷了。
二、绝版粉丝肉包
高中时我回到了父母身边。父亲工作在一个地质队,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自然也就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少年轻好学的随队家属,走东家串西家,不出几年就学得一手好厨艺,到市里开个餐馆什么的那是小菜一碟。
大概是由于队上的饮食文化太发达,而单身汉又太少的缘故,队上的食堂办得乏善可陈,死气沉沉,门可罗雀。
但这种状况一到星期五下午就被打破了,因为那时食堂要开卖队上第一美食——粉丝肉包!
为了买到这包子,小吃货们可真是拼了!食堂下午五点半开饭,四点钟就挤满了孩子,五点钟,六七个窗口前都规规矩矩排起了长长的队,谁也甭想插队!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几乎都来了,一个个手里端着硕大的碗和盆。
五点半,窗口打开,准点开卖。孩子们手里捏着菜票,伸长脖子踮起脚,生怕轮到自己时包子已经卖完了。好不容易买到十个八个包子,回到家里绝对有一种大功臣的感觉。
等这第一美食吃到嘴里,所有的辛苦都值了。碎碎的粉丝细细的猪肉末以最合适的配比缠绵在一起,粉丝饱吸了肉末的油变得格外滋润。和一般的肉包比起来,这种粉丝肉包吃起来香而不腻,还有一种特别的清爽感。
以后我吃过各种菜包肉包,但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不由感叹那个发明这种包子的厨师真是有才。
可惜的是,后来回队上才知此包已成绝版,顿生“包子不知何处去,食堂依旧立春风”之叹。
三、良心大肉包和独创菜肴
考上一所有着本省第一之称的大学后,我发现自己真是来对了。别的我不太清楚,但学校食堂在省内绝对称雄!
首先是学生食堂早餐的肉包,那才是真正的大——肉——包!包子的肉馅填得足足的,纯纯的肉馅,唯一的配料是姜葱,好大一团,目测占整个包子的二分之一强!考虑到它还卖那么便宜,真正是良心包子啊。
而且它还真不是以量取胜。一咬开,全是瘦猪肉馅,也不是不带肥肉,只是那肥的全蒸化成了油汁,那油汁已经渗出来,包子皮都染得变了色。有时那肉汁甚至多的泛滥,咬开时一不注意就会漏得满手都是。此肉包趁热吃下鲜香无比。
因为这肉包,我们习惯了起早。即使在苦寒的严冬,无早课的我们实在不想起床,头一天晚上也一定会拜托一位勤快的姐妹带买包子。
教工食堂则以菜肴美味闻名。它的规模小,只面向教工和研究生。我们这些本科生要想方设法才能混进去就餐。
教工食堂有两大突出优点,一是师傅厨艺高超,最擅长处理下里巴人的食材。第一餐我在这里吃到了难忘的辣椒炒猪心,然后再遍尝各种家畜内脏,并逐渐变成一个热爱此种高胆固醇食物的吃货。
二是厨师富有创新精神和惜物精神,正是在这里,我生平第一次吃到了香喷喷的辣椒炒南瓜皮、豆豉炒冬瓜皮!以后自己在家百般折腾也做不出那种滋味。
教工食堂平时已然出色,到了五一、中秋、国庆等大节日,其菜肴更上一层楼,什么香酥鸭、红烧鹅等好多平时轻易见不到的高端菜品纷纷出笼,引来无数师生共折腰,连好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都亲自拿锅拿盆上阵,屈尊和我们这些小年轻排在同一个队列。
因为这食堂,我的大学时光幸福感倍增。
俱往矣,食堂里的美味佳肴!如今我供职于南粤一所万人大学,有时不得不去学校解决吃饭问题,总体感觉只有三个字——贵,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