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秦风无衣》大家都很熟悉,前段时间,日本友人捐赠给我们的物资上也有这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
这首诗是秦哀公写给楚国大夫申包胥的,并派兵帮申包胥复国。
申包胥何许人也?为什么秦哀公为他写诗?还派兵帮他复国?
01 贵族出身
申包胥,他是楚国贵族出身,他家和伍家是世交,从小他就和伍子胥一起玩,长大了,也一起报效朝廷。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太傅,位高权重,申包胥是楚厉王的后代,宗室出身。
原本,两家齐心合力,一起效忠楚平王。
可惜,这个楚平王,不是一个好国王。
他开始即位之时,还是一个雷厉风行、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好君主,他休养生息五年,使楚国国力日浙增强,正可以向外发展之时。
这个楚平王开始沉溺女色,声色犬马,最令人不齿的是,他还夺了原本为太子建迎娶的秦国公主孟嬴,纳为自己的夫人,生了楚昭王。
02 对朋友忠诚
而太子建被楚平王的宠臣费无极陷害,他的太傅伍奢也被构陷。
伍奢和长子被楚平王杀害,只有次子伍子胥只身一人逃出楚国。
他逃出去之前,去见了自己的好友申包胥。
《左传·定公四年》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通"覆"字)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
伍子胥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子胥要逃出楚国时,告诉申包胥:"我必定覆灭楚国。"申包胥回答:"你努力吧,你能覆来楚国,我必定能把楚国重新兴盛起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人的友情非常牢固,即使伍子胥将要逃亡,还想着去见一见申包胥,并告诉他自己的誓言。
而申包胥对于朋友伍子胥,则是非常推诚置腹的:
第一,他没有把伍子胥要逃亡的秘密宣扬出去,好让自己升官发财;第二,在伍子胥说出自己的誓言时,还勉励他;
第三,在伍子胥说要灭了楚国,申包胥也非常自信地回答,你能灭,我能复国。
03 只身一人搬救兵
伍子胥只身一人逃出楚国之后,辗转数国终于来到吴国,受到了当时吴王阖闾的赏识,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伍子胥帮吴国大大增强了国力,吴王阖闾也决定帮他实现愿望:消灭楚国。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打楚国,彼时,楚平王已死,在位的是他和秦国公主的儿子楚昭王。
吴国势如破竹,一路攻到楚国国都,楚昭王仓惶出逃,逃到随,原来,楚昭王想带着申包胥一起逃,申包胥婉拒,他只去到国都附近的山里。
申包胥想着,伍子胥应该很快会退兵,因为他的誓言已经实现。
可是,伍子胥却做了一件事,令申包胥非常不能接受。
伍子胥命人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墓里挖出来,鞭尸。
这令申包胥非常生气,鞭尸,这实在太过份了。
他先派人去责备伍子胥:你已经灭了楚国,为什么还要鞭尸呢?这是人干的事?
另外,他决定从秦国请救兵,来救楚国。他从山里走出来,一个人足足走了几千里,才到达秦国国都。
当时的秦国秦哀公虽然接见了他,但是对救楚国非常不感兴趣,于是就敷衍了他几句,就让他离开了。
申包胥悲从心来,走到秦国都城墙边,大声恸哭,一直哭了七天七夜。这也是"哭秦庭"的由来。
秦哀公被感动了,亲自做了那首无衣给他,以示秦国人和楚国人是一国的决心。
秦哀公派兵去救楚国,吴国实力没有秦国强大,只能退兵回去。
楚昭王重新回到了楚国,他想封赏申包胥,申包胥却坚辞不受,他说"我是楚国人,也是宗室,这是我份内之事,不用赏赐。大王如果真想赏赐我,不如把国家治理好。"
申包胥为了逃避楚昭王的赏赐,还学介子推,去了外地隐居。楚昭王找不到他,只能悻悻而回。
但是楚昭王牢牢记住了这次楚国被灭的教训,也牢牢记住了申包胥对他说的话,把楚国治理得非常好,他被称为楚国中兴之主!
04 士大夫的典范
申包胥是一个完美的人。
他对朋友忠诚:没有揭发朋友逃走,也没有把朋友要做的事传出去。
他对国家忠诚:在国家灭亡之即,凭一己之力,讨来救兵复了国。
他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高风亮节:楚昭王要封赏他,他带着一家老小跑去隐居,坚不受赏。
曹操也非常仰慕他,对他推崇备至,曾经也想过像申包胥一样。
春秋时代,是一个王不王,臣不臣的时代,乱臣贼子层出不穷,而申包胥却是一个执着、忘我,淡泊名利的爱国忠臣。
他守护了对朋友的"义",对国家的"忠"!
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叫爱国,怎样去爱这块土地;他用真灼的精神不仅照亮了一个时代,还时时叩问着每一人的灵魂。
作者:
水澜,一颗剔透心,一枝小小笔。
欢迎关注
用热爱温暖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用文字结缘每一颗有趣的灵魂
PS: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