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已经出炉,热点再起高潮。
无论孩子多大,无论是否是自家的高考年,高考是全民关注的大事。虽然我的高考已过去多年,但每年高考一出,也和大家一样,关注着本市成绩和各所学校情况。高考代表我们少年时代的远去,或许,内心盼望着,勿忘初心,望归来时,我们依然是少年。
今年依然一路飘红的无锡,让苏州人叹为观止。看了苏州的成绩,真心吓一跳,苏州的文理科状元均比无锡的状元少了十几分。这是什么概念?
家长群已炸开了锅,家有高考生的,自不必说,那些没有高考生的家长,有的孩子才幼儿园小学的,已在盘算高考之路该如何走。一位幼儿园家长感慨道:“哎,当初特地不辞辛苦将工作住址和户口都签到苏州,现在看到高考的状况,真不知道这么做是否值得……”后面还加个大大的哭脸符号。
大家都在关心什么?据善思考爱观察的田螺老师估计,其实,大家关心的不是高考,而是孩子的前程!高考的分数,决定了每一位高考生的前程。
对!前程!经历过高考,各个年轻人,终将从这里起航,走向人生不同的方向。于是乎,从幼儿园家长开始,就已在密切关注高考。
高考如此重要。而江苏满分已达160分的语文,却常常遭遇误解和不公平对待。曾有家长对我说,语文啊,拼死拼活,只能提高一两分,还不如将心思多花在数学和英语上,多拿点分。甚至有学生说,我最不喜欢语文,根本不知道怎么学习,也不爱看书,不知道高考要考它干嘛。
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如此尴尬,被如此看待,何哀之至!
今天,2013年北京语文状元孙靖妍的一篇旧文在朋友圈传播开来,她的标题为《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她的语文高考成绩是148分,作文满分。
她在文中详细剖解了“语文”这门学科。总体来说,她概括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真正作用:让人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而素养,是一个人走向内心丰富的敲门石。
一个有素质的人,爱读书写作,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无论是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做语文考题,抑或就某个新闻说出自己的观点,都能运用自如灵活。这样的感觉叫语感!
语感是一个玄幻不可触摸的东西,一定是多读书多写作才能达到的一项技能。语感好的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头头是道介绍一样事物,能引经据典,讲话常能让人拍案叫绝。
孙婧妍的一段关于语感的说法很贴切:“语感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
语:语言 文:文字。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总结起来,就形成了汉语言文学。
1,语文的误解:语文考高分绝不是做了很多题做出来的,而是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作而成就。语文是从小的熏陶。读很多书的人,素养自然就高,写起作来便得心应手。考分高的人,不一定有素养,但有素养的人,成绩一定不会差。
2,语文的素养通过读书和写作来升。
读书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写出更好的东西来,读书是一个获取经验和门道的唯一且重要的途径。可怎么读书,却非常重要。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孙靖妍文中提到,从童年开始,父母就给她买各种各样的书籍,童话、传奇、故事,父母用戏剧性的声音和丰富的表情,让她从懵懂之初就感觉到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那些千奇古怪的故事,也让她明白了文字的伟大力量和张力。
读好书,精读好书,更让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能感受到语言之美。读书多的人,站在人群里,一眼就能被人认出来。读书多的人,慢慢会有一种语感,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语感好的人,张口说出来的话就充满逻辑,令人信服,提起笔来,即使无法写出震惊世界的名作,也有流畅之感,做起卷子来,仅凭直觉也能写出正确的答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读书的妙处是细细体会,好的书一定要读三遍。第一遍速度稍快,主要了解情节。第二遍精读,体会文字的妙处,在值得回味的文字处用标签标注。第三遍,重读标注的内容,摘抄好词好句,学习文字组织结构。可以的话,就书中某个观点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写作的妙处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验到。那是流泻纸上一泻千里的思绪,那是脑中灵感和学习经验的结合。
孙婧妍在读书的过程中,与书中情感融为一体。她做很多摘抄后,不知不觉,在写作的时候就模仿喜欢的文字,最后,她不用模仿,也能自如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了。
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写作的过程中,书本上的知识不知不觉灵活调用,在文章中能化用其他书本学来的知识,引用其他书本相关观点与自己文章观点能很好贴合。
所以读书是有利于写作的。
噢,说了这么多,你真的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吗?
原来高考满分作文的背后,是长期的积累!已是家长的和将来要成为家长的,赶紧拿起书看起来,准备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