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会不会过时?反复的读,有没有意义?我时常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儒家经典的价值也许能帮助我们建立正常的底层思维逻辑,让我们真正像一个人。
面对要事优先,面对万物乃至读书都用金钱衡量的社会,我们还能做回自己,做回人吗?
比如读完理解《孝经》,你便能做对以下抉择。
《孝经》学习
《孝经》学习
当父母说不舒服了,你愿意放下一天的工作和收入,带父母去检查吗?
当工作的繁忙和回家看望父母交织在一起时,你选择坚守哪个,放弃哪个?
当面对好吃的,好玩的,你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予孩子、爱人还是父母?
当面对子女、爱人、父母的花销上,你曾经对谁最不吝啬,对谁又最吝啬?
我们每个人都当用心的检视自己。
经典相对于励志,相对于致用类书籍,他们似乎是那么的朴素无用,不教你挣钱,不教你如何出类拔萃,他们仅仅教我们的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教我们不要落入禽兽的境地,教我们回归正常人的思维逻辑,不要被这世界的喧嚣带走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