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回避型人格的普遍定义之前,我先描述一下我理解的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的特点吧。感觉我能写出一些,例如,自卑,内向,敏感,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列举了这么多词,核心应该是自卑吧,其他的词都是围绕着“自卑”运行起来的。
现在来看一下来自搜索引擎的关于回避型人格的定义: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看了这个定义之后,貌似还要解释什么是“全面的社交抑制”,没有找到明确的定义,只能自己来解释了,社交抑制指的是避免和陌生人交流吧,或者说避免和其他人建立关系(或深层关系更为合适)。这个定义,可以调整一下句式,这么解释一下回避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我不想称之为障碍,因为这个评判词在我心里并不是什么积极向上的词语),因为对于别人的负面评价过于敏感,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从而导致自己不愿意去与别人建立深度关系的一种状态。我认为我解释的还不错,不接受反驳,哈哈。我把回避型人格转换成了一种状态,我觉得这样更合适一下,更有利于具有该人格的人了解自己,并自己来选择自己的路,即是要保持这种状体,还是要换一种状态试试。
刚才说过了,根据官方的回避型人格定义解释,回避型人格含有三个要素,一是对负面评价敏感,二是自认为不优秀,三是不愿意与别人建立深度关系。接下来,咱么就分别谈一谈这这三个要素。
对负面评价敏感,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也许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认知问题。就像有些疾病,就医之前会让患者恐慌,原因就是病人对于它并不了解,认为是很复杂的病。当由医生诊断之后,告知患者这个病的名字之后,患者就会感觉很轻松,原来这个病有人得过,也有治疗的办法。有心理问题的人,在自己深受困扰又不能自己觉知到问题所在的时候,也会陷入一种恐慌,是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告诉他这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就肯定能解决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会在困扰他了。问题是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对人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来确定,这个观察的角色可以是心理医生,也可以是懂心理知识的人(包括自己),重点是,一定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即使是自己,能够准确的觉知到自己的状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之后,也有利于自己走出障碍。有句话叫做旁观者清,当事者迷,除非真的有较高的自我觉知能力,可以站在自己以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并且能够非常理性的判断和行动,否则靠患者自愈也许是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这个认知,有两个方面的要素需要具备,一是心理学知识,即可以定义自己的状态,而且知道原因和处理方案;二是思维方式,我这里用元认知来觉知自己,元认知是什么呢?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摘抄自mbalib)。我们要对自己思维活动进行认知,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是否需要根据不同情境调整思维方式等等。我理解是完全站在自己之外,以第三人的视角来了解自己,这样会更加客观和完整(客观这点存疑,因为用思维来考量思维,这让我有点分不清真伪),至少会让视角更加完整。例如主题说的回避型人格的一个状态是对负面评价敏感,敏感是什么?是过于关注,不管是什么样,从谁而来的负面评价,都会被清晰的感知到,而是可能会记忆很久,不一定是思维中的记忆,也许是身体或情感中的记忆,当环境重现的时候,身体和感情会不由自主的做出当时的反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自我认知。我认为是自我认知不足,或者说不准确才会让自己用其他人的评价来作为认知自己的辅助工具,当自我认知严重不足,而他人的评价越来越多的时候,那自己不光是对别人的负面评价敏感,对于正面评价也会敏感了。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这是百岁老人的感想,应该是有道理的,只是作为年轻人,我们能理解其中多少就不一定了。我认为这句话适合作为我们人生的指导原则,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人生与他人无关。别人的评价也许能够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并不能对于你自己人生有什么实质的影响,除非你自己选择按照别人的评价行动。我自己以前也是很在意别人评价的(现在也在意,不过没那么过分了。以前是很在意负面评价,现在也许是负面听多了,想听点好听的话了,哈哈),比如自己走在大街上摔了个大马趴,起来的时候肯定是要红脸的,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看着自己,好丢脸。现在我什么态度?我摔了,人没事,起来掸掸土,干干嘛干嘛。为啥有这种转变?因为觉知有了个变化,其实就是一句话的影响。这句话是这样的,你觉得丢了人,再多的人看到了,也就是饭后谈论个两三天,谁还会记住你一辈子吗?就是这句“谁会记住你一辈子”让我整个观念都转变了,从那之后再也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了,这个评价包含负面和正面(当然,被人夸了还是有点开心的,不过现在记性不好了,过些天也就忘了,看,我也记不住别人的事),我可能是从对评价过于敏感的路上走出来了,在其他路上是不是敏感,那要看遇到具体事情再说了。我主要想说的就是,当你觉知到关键钥匙的时候,你整个的观念就会有变化,人的行为也就跟着变了。关键就是找到这把钥匙,比如我找到的那把“谁会记你一辈子”。其实别人的评价,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从表面上来看是对于你的行为(或思想)的评价,但其实是综合了评价人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他眼中你的行为表现,最后限于评价人的表达水平而呈现出的结果,这个结果受限于评价人的很多条件,并不一定是对你客观的评价,即使是客观评价,也不一定是对你全方位的客观评价。自己的一个角度也只可以描述自己的一部分,是真实的自己,担不是全面的自己,也就是说,可以表示自己,但不能代表自己。
认为自己不优秀。这是一个对比的结果,自己和周围的人去对比,尤其是经常看见的人对比,或者和权威去对比,会觉得自己劣势很明显,觉得自己不优秀。这个我现在觉得更好解释了——因为了解的不全面,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不够,或者对于对比对象的了解不够。有些话,或者说段子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点。比如:我今天跟游泳冠军和象棋冠军比赛,都赢了。其实是我跟游泳冠军下象棋,跟象棋冠军赛游泳。或者是我是游泳界下象棋最好的,也是象棋界游泳最快的这样。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就像任何事物都会有正反两面一样,人是各种特点的聚合体。当你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在用自己的劣势去对比其他人的优势呢?你是不是有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呢?
当你达到了你自己的巅峰,仍然超越不过别人的时候,是否是一种问心无愧的感觉?也不是自我麻醉,毕竟定点能够立足的人只有一小部分,能够问鼎的无疑是幸运的,当然这也是能力的一部分。我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不要过于在意这个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东西,不考虑也罢。世上有没有完美的人?我觉得是这样,有,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内,在你的视角中存在完美的人,但应该不会有人在任何时间段,在任何角度都是完美的人。多了解别人,尤其是当你觉得你自己不优秀的时候对比的对象,你也许会发现,有人是在某些方面很有优势,同时也在其他方面少有劣势,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有很厉害的人,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但毕竟是少数,如果你想成为这样的人,一定会经过刻苦的努力吧,总是认为自己不优秀不行,还要靠行动去提高自己了。之前看过《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在地铁上读书的时候,还有个教师模样的大姐问我这本书怎么样,说她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当时也没有思考过,虽然是第二次读了,并咩有什么想法,只要告诉她我不知道这本书好不好,您要自己看看了),书中的一个观点就是,要面对自卑,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帮助别人,尽己所能的帮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会发挥自己优势,也会知道,原本在你眼中很厉害的人,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有助于自己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和别人,完善自己对于周边环境(人,事,物)的认知,不再为自己不够优秀而苦恼,进而远离自卑的困扰。
综上所述,要缓解回避型人格的状况,要做到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同时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认真踏实的去做,追求卓越。至于其他的东西,与别人的比较,或者来自别人的评价,舆论的压力等等,不要去在意了,也许在这个时代对你的评价不高,但只要你坚持做自己,总会迎来自己的时代。你可以选择顺势而为,也可以选择逆势而行,不同的选择,经历不同,难度不同,但只要是你想要做的,就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