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优越都是密切相关的。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力图通过追求富有成就的目标来克服这种自卑感。
虽然人类号称万物之灵,但与整个茫茫宇宙相比,也不过是微尘,看到自己的渺小,难免会使人产生自卑感,于是,我们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来克服这种自卑感。
并且,越是优秀的人,也许自卑感越是强烈一些。很多有成就的人谈到自己时,会说自己其实是个很自卑的人,乍听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如果你了解自卑感和追求优越的这种密切关系,你就不会再感到诧异。自卑和优秀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体两面的东西而已。
但自卑感不等同于自卑情结。
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人们对优越的追求,或当它由于器官缺陷而加剧到使人无法承受的程度时,自卑感才会演变成自卑情结,成为一种心理问题。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使人去寻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会放大困难,消解勇气,让人很难取得成功。
在探讨自卑情结时,经常会有人持这种观点,即自卑情结是天生的。如果父母胆小怯懦,他们的孩子也可能胆小怯懦。那些在学校里郁郁寡欢的学生通常来自与人交往甚少或没有交往的家庭。这些情况自然会使人首先联想到他们性格的遗传。
但是,这并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因为他在充满怯懦的环境中长大。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况且,一个人不能与别人建立交往关系,并不是由大脑或器官的物理变化造成的。
事实上,每个小孩无论他多么勇敢,我们都有办法让他丧失勇气,变得胆小怯懦。这也反驳了“自卑是与生俱来”的观点。心理上的自卑感和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源于身体缺陷,也可能是成长环境造成的。
例如,家长对孩子教育错误,或缺乏慈爱,或管教太严。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苦难,因而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种敌对的情绪。由此产生的心理缺陷和由于身体缺陷引起的心理缺陷即使不是完全相同的,起码也是相似的。所以,对于儿童的教育,我们不能一味贬低,攻讦,而是应该给予鼓励。一般来说,孩子不会因为你的几句冷言冷语,讥讽就会改正。
很多父母经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孩子所做的一旦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便会说一些贬低,嘲讽孩子的话。比如,孩子做错了一道简单的题,父母可能会很生气,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你怎么这么笨,甚至用更恶劣的语言来说孩子,诸如猪脑子啊之类的。更甚者会打骂孩子。父母也许是有口无心,替孩子着急而已,但这些伤人的话真的会像刀子一样扎在孩子的心上。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对自己是无法做到客观评价的,他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及其他重要他人。总是被说笨蠢的孩子,是无法接收到父母是因为着急而信口说的,他只会真正相信,自己就是笨,就是蠢。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父母就是神,就是权威的化身,既然他们说自己是这样,哪自己肯定就是这样的。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评价就会变得很低,变得怯懦,自卑,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