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从前辈串山越岭的十余年,他对我要求极其严格,面对患者的诊治,从细节的检查诊断到开方用药,经常重复着同样的流程,患者如果不是急诊,病轻的情况下,前辈总是让我先体查患者,体温?血压?脉搏?舌苔?舌质?阳性体征?怀疑啥病?……一番考查之后,前辈就开始逐个验证,按查把脉,量温测压,揉身按体……习惯性的诊病流程成了前辈几十年来的经验总结,疏漏任何一个环节可能就会误诊误治,给患者耽误病情,给家庭带来负担!
前辈初小毕业,学校修完学业后在生产队的学校(现在的上赵小学)任教。由于勤奋好学,在那个年代,农村缺医少药,又在生产队的极力推荐下,前辈又赴平凉红专(现在的甘肃医学院)从事村级医疗卫生工作培训3个月,学完该学的课程后返家到田堡卫生所(现在的四河镇卫生院第二分院)随从北京支医小分队人员给地方百姓诊病抓药。那个年代,村级医疗机构空白,要看病抓药只能到现在的镇子上去寻医问药,后来村级陆陆续续成立了小药房。由于前辈好学,在支医小分队内学到了好多临床技能知识和偏方验方及金方,后来在本社成立的药房里为本社的左邻右舍诊病抓药。前辈对戏也颇爱有加,那个年代,唱戏每年在本社举办两次,闲暇之余前辈也参与其中,吼它几场,也算是放松心情!由于有一技之长很快在本社周边(通静会)小有名望,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寻前辈前来诊病的人络绎不绝!
那个年代,庄间事情比较多,邻里纠纷比较多,家中结了婚的因鸡毛蒜皮闹离婚,男娃寻不上媳妇乱筋疼……一部分来找前辈诊病的同时寻求谈心,寻求帮助!一部分直接请前辈处理家里纠纷……
时隔2000年1月,由于前辈年龄和身体原因,防疫妇幼保健工作由我承担,交接工作在乡医院院长(胡生伟-现静宁县人民医院就职)的嘱托下圆满交接。从此,对前辈减轻了一分负担。
"乖子,在学校来好好学起,出来后我带你",
"看病,不能偷懒,体温必须量,血压必须测,全身体查必须查,阳性体征进脑瓜……"
"用药如用兵,看病要细心……"
"这个病你考虑一哈,该用啥药?那个病人和这个病人的体质状况怎么怎么,该怎么怎么用药,该注意什么什么……"
声声教诲声声绕耳,梦里相见针对病患!
前辈的办公桌上,炕头边总是整整齐齐放着一沓书籍,《新中医》《现代急诊》《寿世保元》《医宗金鉴》……除此还有一部收音机和几沓笔记本和笔,遇到疑难杂症时不时翻翻笔记!前辈习惯用钢笔开具处方,字迹我们很难效仿!
回忆前辈情太长,字里行间用心酿
就此勒笔停本上,待续接口借机襄
2021.12.25.20:30于村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