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有一天,《当我们老到生活无法自理的时候》,不要责问《送终路上有男人,养老途中他在哪》。这个男人,就是当年《儿骑父作马,父伴儿成龙》的儿;这一路,是唯愿儿成人不求而养老的。所以,眼下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摆正家庭关系,可以《父母居租屋,妻子大平层》;而后身体力行把家庭生活搞好,该担的责任担起来,该挡的事情挡起来,万事方能兴。
壹
小区里,因优优读书结识一家人,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宝宝。为照顾宝宝,请了一位住家阿姨。
妈妈的爸爸妈妈,也就是宝宝的外公外婆,同住在这个小区里,在另一栋楼上。为生活方便,也请了阿姨。
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也住在这个小区里。同样,不是住在同一套房子里,而是在第三栋楼。为照顾老人起居,亦请了阿姨。
周末,这三口之家习惯到外公外婆家,三家人吃吃喝喝玩玩,享受天伦之乐。
四辈人,因为看中了一个小区,就把各自的房子置换到一起,但仍保持所居住的房子独立。四辈人,并不挂念着天天“四世同堂”大宅门,但却隔三差五地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幸福快乐。
保持四辈三个家庭独立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棒。
各自请阿姨照顾饮食起居,我觉得做得也很棒。
贰
远在皖西北农村的村子里,过半的家庭是这样的:
年轻人结婚生子成家,一家三四口,一栋独立的二三层楼。年轻人二口子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留守。
爷爷奶奶或许有自己一栋房子,或者就住在儿子那栋楼里。始终,爷爷奶奶在有劳动能力的时候,都是年轻人一家的“保姆”。
爷爷奶奶或许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就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老人家能烧火做饭的,多是独居一间小屋;若是老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那间小屋或许是终老之所,或者去儿女家轮着居住吃食。
与小区里四辈人三个家庭比起来,天壤之别。
这里面有城乡差异,有经济差异,更有精神(观念)差异。
首先是经济实力差异。
能将房子置换到同一个品质小区,得益于上海这么多年的房地产产业发展,也受益于改革开放这些年魔都的经济大发展。
在村里,村子不大,鸡犬相闻,四辈人虽然可以建三栋房子;但底子就可能坍塌了。
村子里即使建了几栋楼,分开住,也鲜有保持各自家庭独立的。尤其是年轻人在自己的孩子没有成家立业时,更是很难从父母的家庭里独立出来。那么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矛盾。若是有几个年轻人家庭,则这个大家庭里就更热闹喽。
即使家底厚实,在村里也很难请人帮忙做饭洗衣伺候生活起居的。这里,城乡观念大不同。
举个栗子。
刘叔瘫痪多年,靠着一辆轮椅拉扯一对女儿,洗衣做饭扫地样样能做;田地里忙收忙种靠着几个兄弟,这些年就这么过来了。女儿们长大成人挣钱了,而且收入可观,刘叔富裕了。
这二年刘叔并发症频发,身体每况愈下,生活不能自理了。女儿想请人帮忙照顾父亲,但询问了一圈下来,不是亲朋的反对,就是没人愿意接活。一是亲友觉得有点小钱就“烧包”,二是村里人总觉得大家都是一块地里长大的,凭啥要伺候您哪。
叁
现在,费了九牛二虎七马之力,你考上学工了作买了一套房,算是在城里安身立命站住脚了。但你要想再买一套房,那是千难万难。
眼看着离 42 岁这个跳楼的年龄越来越近,离父母老迈生活无法自理的日子越来越近。咱总不至于撇下妻儿老小真的跳楼吧,咱也不至于丢下老父老母在老家自生自灭吧。
咱得想办法。
于是,最简单的办法可能呼之即出,接父母来城里的家自己或请人照顾,或者出钱请同在村里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照顾。第二种办法行得通,但因为不在身边心理总不能不挂念。
第一种办法,不管父母身体如何能否帮忙,很容易造成各种各样的家庭矛盾,尤其是婆媳矛盾。你随便看一部反映城乡家庭伦理的电视剧,就能明白。
你看,《婆婆来了》。
电视剧里的结局,往往是美好的,大团圆式的。而现实中,要残酷得多。且不说婆婆瘫痪在床等待伺候,就说婆婆身强力壮,过来帮忙带娃做饭,这里面得有多少问题。
其实,不管有多少家庭问题,你只要有这样的观念就能将之解决:
我与妻子建立的家庭,于我而言,是最最重要的,是一家人的关系。
家族家庭之中其他任何关系,都要让位于此,都是二家独立人的关系。
我的家庭,与我父母、妻子父母的家庭,是独立的,是三个家庭。
赡养父母是我的责任,但也是在我的家庭吃饱穿暖之后的事情。
这样,你就可以使钱,将原本应该独立的家庭,独立出来。
譬如,给父母租套房子,请阿姨照顾他们。
余下的问题,就是你要锻炼好身体,赚足够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