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生的故事。常言道,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学习的许多时候,我们都会与书本打交道。那么,开卷之有益,究竟益在何处?
“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鲁迅先生之言,正是读书的最基本好处。书本中的东西,都可以为己所用。圣人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但这些困惑,就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读小说,我们能领略到别样的人生;读社会学书籍,我们可以明白冥冥之中的种种社会规律;读关于人性的书,我们可以懂得人类也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只是由欲望所控的,与其他物种相仿的其一罢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除了可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我们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众所周知,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就凭连我们都不如的文凭,他怎么就能获得诺奖?原来,他小时候就喜欢读书,辍学后,他无所事事,便用大把时间用来读书。没有书了,就翻字典。如此兀兀穷年的读书,终使莫言创作出《红高粱》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读书改变了莫言的写作水平,也改变了他的一生。我们可能无法到达莫言的写作水平,但我们可以做好当下,从作文开始,逐步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读书,更会提升我们的境界。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的、我们就不仅局限于视野所能领略的画面。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书籍提升自己。一个人修养精湛,表现在外自是雍容的气度,出俗的谈吐,脸上洋溢的亦是灼人的光华。读的书愈多,体味道的东西也愈多。这样,我们就也许能感受桑提亚哥为了大鱼遭受的血雨腥风,去体悟克利斯朵夫为了追求真理,撕裂燃烧的荆棘,得以复旦的精神;去洞察狂人“不狂”的眼眸中反射的封建礼教的恶习;去反思十五世纪的圣母院所见证的美与丑,最后,就会到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名言: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我衷心希望诸位读好书,好读书。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学到中外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使得读书成为我们这一代最优秀的习惯。
(读书,是一种感悟。所以,不能为读书而读书,阅读时,应该加之自己的感悟。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读书时就会用多个角度去感悟文章的内涵,如此反复,就使苏东坡文采斐然,博学多才,最终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名句。不同的年龄段,读书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古人有 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些感受,皆是因为阅历的不同而不同。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读书,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乐趣。宋太宗每天读史书两卷,倘若某天政务繁忙,次日就要加倍补足。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每当天街小雨润如酥,我或手捧一本《基督山伯爵》,抑或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真有一种大快朵颐的感觉,就如同春蚕在吃着桑叶,一口一口地消化着营养。所以,没必要把读书看做负担,只需要把他当做朋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