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喜欢语文?可能是因为语文里,有我的自信,有我的启蒙老师留下的深情眷恋。语文有数学的逻辑,有历史的厚重,有音乐的韵律,有绘画的美感。语文有我付出过的时间与热爱,因为付出所以珍贵。我没有不喜欢它的理由。
当我用几个字或者一句诗准确而又美丽地表达出自己原本意思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再也离不开语文了。
我一直在和我的孩子们强调语文是一个非常有灵性的科目,要沉下心来去感受。我们现在太浮躁,学到的都是表面的内容,反而感受不到语文的生命意蕴。通过在课堂上孩子们的提问,家长们反馈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感知。我逐渐意识到,确实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对文字是没多少感觉的,不能说他不爱。我也和他深入交流过,他告诉我说一是不感兴趣,二是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没什么意义,感觉用不上。我还从未遇到如此说法,这,这才刚出于语文起步阶段……没有最开始和文字的接触,怎么会有后来自发的对更高层面书籍的追求?但是我一直坚持让他多看多读,哪怕现在用不上,总有一天会厚积薄发。
说到和语文的渊源,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姑且说他是一个“文学痴迷者”吧。父亲从小就非常热衷于给我讲题,讲故事,讲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虽然每次教我的都是一些“边角料”甚至是错误的知识,但是父亲爱读书的精神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一个个下午,陪不大识字的我读些幼稚的儿童故事,甚至还要把里面的涵义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不管我提多少稀奇古怪的问题父亲总会给到一个令我欣喜的答案。所以我对语文一直保持着一股探索的热情。对文字一直保持着一种美好的期待。
很多大人应该是懒得做这些事的。然而当往后他们为逼着孩子阅读伤透脑筋时,不知有没有想过,在最小的时候接触的耐心的引导,往往会融进人的生命。而要强制着不曾领略书海风光的孩子为这功利去阅读,成效实在不大。
其实我一直想告诉我的孩子:不管什么时候,书都是塑造人的。我很希望我能够给到他们正面积极的引导。我很感谢通过读书我走了出来。能够站在这里,站到他们身边,陪着他们一起成长。“教书育人”这四个字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但相对于“教书”我更看重“育人”。培养一个学生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教会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培养一个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素质比什么都重要。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德才兼备的人永远比有才无德的人要走得远。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踏入社会的时候能够自信从容地拥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