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一共1847字,阅读大约3分钟)
随着赛事的结束,事情至此应该是尘埃落定了。所以值得记一记。
以前我会把新网师的教育写作的对象看成是自己跟学生,以及自己跟教材、课堂之间,现在,似乎经过这一件事情,也可以把眼光放大一点点,把同事也包括进来。
只不过,或许,大多数时候都是不论人是非的缘故,这一部分的内容估计还是会少。
我进Y老师的工作室,最重要的原因是,想为Y老师做一点事情,想着她第一年做这个,我这个也勉强算。我已经在夏校长的工作室学习了三年,对于再进工作室,其实已经没有兴趣。(后来才知道,有人同一个时期加了三四个工作室,到处抛头露面,到处搜罗证书,再在朋友圈,一张照片一张证书毫无遗漏的晒出来,既昭示了自己的功绩,也感谢了各路大神金仙的提携,也算是开了眼界。)
Y老师是我高一的语文老师,她于我,最重要的莫过于那一次我的辞职信,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得到的是她安安静静给来,写满了四页,我的辞职念头自此打消,认认真真的把她那封信最后的几行字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剪下来,贴到窗台前,也就是书桌前,一抬头就可以看见,也常常能给我一个促进、提醒的作用。这个直到十几年后,才不知所踪。
其次还有一个前几天才跟Y老师坦承的念头。我想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而不是学员的身份的另类眼光去观察、揣摩一下工作室的运营。跟随过夏校,但是更多还是以学员的身份。如今,想用一个稍微超然、超脱一点的身份去看看。我总有一个渺茫的小小的想法,万一将来能够评到市里的名教师呢?
我是想评名教师的。
一来,评了它,会有机会评正高了。哈哈,工资能够更高一点,为啥要拒绝呢。那条路,是很漫长的,我倒是不刻意强求。
二来,因为自己的经历的缘故,我明白了,在当下这个教师、教育局的选拔、用人机制里,隐隐或者甚至明显有一种拔尖、扶尖,尖上加尖的做法。往往某些讲座、培训,某些比较有益的事,学校、教育局、继教中心似乎在有意无意当中有个选拔评价的机制。很少会有专门的大规模的惠及普通老师的活动。而往往有着种种的限制,不是什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科组长等等,往往是连看到活动名字的机会都没有。我这几年,得以开了天眼,全赖于新网师和那三年夏校工作室的缘故。而新网师,似于“理想”的境界,我之所以得以遇见,纯粹是运气。而如果没有16年拿下的市直属优秀教师,恐怕是不能进入夏校工作室的,同样,也不会入选市的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后者的三年培训,其实并无太大意义。只能说是风过耳而已。
因为新网师的缘故,我总想借助工作室,集合一些人,还特别希望是一些年轻人,能够一起去商量一些东西,琢磨一些东西,比如,作文怎么上,书写怎么给学生纠正,立意要怎么教。也是因此,我跟Y老师建议让她们进行共读,从《给教师的建议》开始。虽然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很高兴,有一些人还是坚持了下来。甚至,我还想好了了,要是真的在未来几年能够评上,谁要找我,哈哈,我先给人家一些条条框框,先把一部分劝退了再说。不过,可能会吓坏很多人吧,万一到时候没人肯来了怎么办。哈哈。十五岁的人就在想80岁的时候怎么办了。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知道她们工作室有人要参加市赛,所以,我是乐意去给出一些建议的。我想借此机会观察一个共同体如何去有效地运行起来。
我去参与过三次活动。一次,是跟他们进行过类似圆桌讨论会的形式。如今回头去看,因为有他们一个分管政教的副校长在,给出了一些不错的建议,特别是拿出了一份近期市政府几个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未成年人教育的文件。这一点,给我提了个醒,真的要做成某个事,包括这种比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人,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在开始的阶段,往往能够得到很多的启发。能否跳出来,用尽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给出不同的建议,是一个很棒的做法。
另外的两次,则是帮忙磨课。仔细的看参赛选手的上课情况,给出意见,共同商量,最后拿出一个决定性的方案。
在这个环节,有几样细节起了关键作用:
一是之前的市直比赛,工作室派出了人员观摩,详细记录了参赛选手的表现包括得失点,以及评委的点评。最终,被我们运用了最后的上课环节中去。
二,则是一些平时学了,知道了却感觉无法直接用上的东西,最终还是用上了。比如环节之间的串联包括多媒体的使用。
而现在回过头去,我最大的感受则是:
一,输入最终还是要输出才能形成闭环。我的表达,最终使得我对很多东西的理解更进了一步。这让我终究想起了费曼学习法来。所以,不要怕表达,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写作。
二,认真重视一个共同体的作用。这不仅仅能够致远,还能致快。如果规则明晰,主题集中,成员有共同的愿景并且一起行动起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