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盗用了一位本土作家新书的书名,她的原书名是《别让生活耗尽你的美好》,我改动了一个词,我觉得,能耗尽生活美好的,很多时候是情绪。
周五去接猴子同学放学,不知是何缘故,一见我满脸的疲惫和不高兴,我疑心难道是被老师吵了,不该啊,临走班主任还夸他呢。于是又试探着问是不是跟同学闹矛盾了,没想到他淡淡甩出一句:没有,我就是不想说话。
好吧,不说就不说。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允许他有自己的秘密和情绪,毕竟长大了。
但还是不自觉会将失落转化成了焦虑,猜测他不开心缘何而来,是累了,还是有其他事情他不愿跟我分享。
一路上车流移动缓慢,人在闭塞的车厢里渐渐有些憋闷,不大功夫就把周五的好心情憋没了。
关心则乱,在每一个亲密关系里,最容易被对方影响的,往往是彼此难以掩饰或不加掩饰的各种情绪。
带了几届周托宿舍以后,我渐渐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一个屋子里住着五个以上的六年级孩子,那么这个宿舍的整体基调基本取决于这几个大孩子的个人情绪是否稳定与正向。
如果这些孩子易怒暴躁,容易冲动爱与别人发生争执,那么你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因为慢慢的其他孩子也会生出许多事端。
但是如果这几个高年级孩子温和懂事,平日里和谐相处彬彬有礼,那么其他的妹妹也会有样儿学样儿,让人省心很多。
我们总说环境很重要,其实说的是环境里的人。
与老师的管控和教育相比,姐姐们的“榜样”作用更容易影响和带动其他的孩子行为,以及情绪。
毕竟,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从众”是适应集体生活最安全的行为方式,所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笑声会引来更多的笑声,臭脸和坏脾气只会激出更多的臭脸和坏脾气。
这种情况在家庭中表现更甚。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踢猫效应:丈夫在单位挨了领导的批评,回家来对着一桌子饭菜横挑鼻子竖挑眼,数落妻子的不是。妻子也气愤,转脸给正看电视的孩子一嗓子怒吼:还不赶快写作业去,光知道玩,下次考试考不好看我怎么揍你。小孩子莫名其妙挨了一顿吵,悻悻回了房间。这时,家里的小花猫走过来在小主人腿边撒娇,却被孩子一脚踢开,滚开!
猫喵喵几声逃走:我招谁惹谁了。
我们说,评判一个成年人成熟与否的一条硬性指标,就是看他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的坏情绪复制粘提给家人或是朋友。
这句话我们在朋友圈经常见,正因为经常见,我才私下揣测,是不是发送之人也正处于踢猫效应的某个链接点上,正忍受着无处宣泄的怨气。
其实,喜怒哀惧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情绪太正常不过了,毕竟生活不是朋友圈,郁闷不会因为你发了一篇鸡汤就烟消云散,成功也不是因为你转了一次励志小文就一蹴而就,很多时候,你走了九十九步,还是希望渺茫。
但你还得走下去。
现代的都市生活处处可见压力,压力过量,就会演变成情绪,情绪多了,便会波及到周围的人群,也破坏了生活中的许多美好。
比如满脸阴沉的服务员,能让一桌子的美食索然无味,比如黑心暴戾的导游员,也能轻松毁了一车人的诗和远方。
最要紧的,坏情绪像个魔咒,不管你把他发泄给谁,宣泄到哪里,用不了多久,它们又会把递增翻倍后的负能量,一股脑全部还给你。
猴子同学毫无顾忌地在我面前展示他的不开心,如果往上追溯,一定是我们曾经或仍旧用同样的态度对待着他,他没有刻意模仿,他只是遗传了我们本来的模样。
从明天起,要做一个平和的人,即使身处雾霾,也要春暖花开。